魚是終生生活於水中,以鰓呼吸,以鰭運動,體多呈紡錘形,並覆以保護性鱗片的變溫性脊椎動物。經過約四至五億年歷史長河的演化,魚已發展成動物世界的一個大家族,牠是脊椎動物的鼻祖也可能是你的祖先。 魚類分為三大類:
  一.圓口綱,是最原始的魚類,它們的骨骼全為軟骨,無上下頜,故又稱無頜類,現存種類不多,可分為盲鰻目及七鰓鰻目兩個目。
  二.軟骨魚綱,是一群內骨骼全為軟骨的魚類,具上下頜,頭側有鰓裂5-7個,全世界均有分布,如常見的鯊、鰩等。
  三.硬骨魚綱,是一種適應于各種水環境生活的魚類,無論雪山溪流,江河大海、地下溶洞、湖泊池塘都有這一類魚的分布。 
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常把一些不是真魚的水生動物也稱之為魚,如墨魚,星魚,娃娃魚,鱷魚,鯨魚等,雖然都叫魚,但實際上它們均屬不同的動物類別。墨魚是軟體動物,星魚是棘皮動物,娃娃魚是兩棲動物,甲魚、鱷魚是爬行動物、鯨魚是哺乳動物。


從體型上看,主要分為四種:

  1.紡錘型,魚類中最為普通的體型,全身呈流線型,能減少運動時的阻力,魚類中的游泳冠軍就產生于此,如:鯉魚、草魚等。

  2.側扁型,這類魚左右軸短,背腹軸相對增加,它們游泳的能力,比不上紡錘型的魚類,如武昌魚、胭脂魚等。

  3.平扁型,這類魚背腹軸短,左右軸長,營底棲生活,動作遲鈍,游泳能力差,如:鰩、、、平鰭鰍等。

  4.棍棒型,身體延長成棍棒狀,頭小尾細,頭尾軸最長,左右軸和背腹軸都很短,身體的橫切面,呈橢圓型,如黃鱔、鰻鱺、刺鰍,這種魚適應于穴居,常鑽入泥土和水底的砂石中,運動方式是蛇形運動。 另外還有一些魚類呈現特殊的體型:帶形、球形、箱形、海馬形、翻車魚形、箭形、不對稱形等等。


由化石發現的紀錄,最早的脊椎動物化石,是發現於寒武紀海相地層的碎骨片化石,多數屬於最原始的魚形脊椎動物,可能屬於無頷類,其特徵是無真正的上、下頷只有口孔化石多見頭甲。魚類最早出現於奧陶紀〈四億至五億年前〉,到了泥盆紀才開始出現軟骨魚類與硬骨魚類,軟骨魚類很難保存為化石,鯊魚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魚化石的發現已有久遠的歷史,一些地方志與古籍都有記錄,例如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宋 杜綰《雲林石譜》。中國魚化石主要產於四川、湖南、甘肅、貴州、陜西、山東、浙江、遼寧、熱河等地,臺灣也有魚化石出土,根據林朝棨教授所撰寫的「臺灣化石脊椎動物目錄」,在恆春四溝、高雄半屏山、台南菜寮、南投國姓、澎湖、嘉義牛埔等地都有魚化石出土紀錄。魚化石雖然不及現生魚鮮活,但是魚化石年代已久遠,形態還栩栩如生,具有生物結構美與學術研究,尤其原始魚類化石極為稀少珍貴,值得觀賞保存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