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臧振華出示考古出土的複製品。 2012-8-26自由時報(記者湯佳玲攝)

臧振華建立了台灣首支水下考古團隊。 (臧振華提供)
記者湯佳玲/專訪

近來才從東沙環礁進行水下考古回到台灣本島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臧振華,考古足跡上自兩百公尺山上、下至五十公尺海裡。水中沉船的一片瓷器、一根斷裂銅管,他都如數家珍,儼然忘卻與整群鯊魚面對面的驚恐。

臧振華說,台灣周邊海域廣達十八萬平方公里,不論是經過的船舶或海水面的滄海桑田,「一定有很多過去人類生活遺留下來的足跡」。民國九十六年起,他開始帶領團隊進入澎湖、東沙、綠島、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海域探尋寶藏,保護水下文化資產,開啟台灣過去從未有過的水下考古工作。

他說:「澎湖海面看似平靜,但其實有很多暗礁。」他們以測掃聲納儀器與ROV(遙控載具)鎖定一百六十五處目標物,結果發現底下有大量從古至今約六十四艘沉船,最古早的可追溯到宋代、清代,也有二次世界大戰的沉船。

臧振華發現澎湖望安有艘沉船是清朝建造的軍艦,一八九一年完工,曾參與甲午戰爭,被日本打敗擄獲後留下,一八九五年航行澎湖海域時觸礁。

臧振華說,水下考古難度比陸上考古困難許多,除了必須要會潛水、自行運船出海外,也要在水中扛著抽沙機,將覆蓋在古物上的沙子灰塵去除;海面風浪到了水下更是變幻莫測,「最怕遇到湧升流,人體壓力還來不及慢慢調節就一下子被帶上來,可能會造成昏迷。」

五月份才去東沙水下考古一個月的臧振華,不預期碰見整群鯊魚,他要大家保持安靜,靜待鯊魚游去。不過,臧振華也笑笑說:「有時只能看運氣好不好!」

儘管水下工作受到許多自然環境的限制,但每一艘沉船都記錄著一個年代的故事,水底一片瓷器古物的發現都能讓臧振華無比雀躍。他說:「那種興奮難以言喻!」2012-8-26自由時報
{###_a94082a/32764/1426593161.jpg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榮文史工作室 的頭像
    南榮文史工作室

    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