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寮鄉雷厝遺址
雷厝遺址位於雷厝聚落南方,當地人俗稱“番王墓”的附近。遺址中心位置在東經120°16'50",北緯23°48'11";行政隸屬於雲林縣麥寮鄉雷厝村。雷厝遺址地處濁水溪沖積扇南緣,地勢平坦;土質為砂頁岩粘板岩混合石灰岩性沖積土(臧振華等1995)。
此遺址為劉益昌1982年發現,1990年臧振華、劉益昌等人因執行台灣早期漢人及平埔族聚落的考古學研究計畫時,曾調查過此一遺址;1995年臧振華等人執行內政部委託之台閩考古遺址調查計畫時又再一次複查雷厝遺址。當時調查的結果,遺址僅受耕種及排水設施而造成少許的破壞,在遺址北側的圳溝內可見不少遺物分佈,但文化層的分佈仍不詳。採集而來的文化遺物有橙色夾砂陶,為罐形器,其器表以素面為主,紋飾可見淺拍印條紋;另外亦可見有青花瓷、漢人硬陶。2000年,雷厝居民於田裡翻土耕地時,挖出不少陶瓷器、貝殼及人骨等遺留,為了進一步瞭解雷厝遺址地下文化層的堆積狀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 先生於2000年7月間進行了試掘工作。該試掘工作共發掘了三個2m×2m的試掘坑,出土的文化遺留相當豐富,有史前陶片、瓷片、硬陶、瓦片、鐵器、玻璃珠、>瑪瑙珠及骨珠等文化遺留;另外還有獸骨(鹿)、貝殼等生態遺留。從灰坑出土的木炭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的結果,顯示此遺址的年代相當於中國明代初年至末年,初步推測此遺址應為貓兒干文化,主要分佈在濁水溪沖積平原地區,金屬器時代最晚期的史前文化,年代可能在距今1000年開始,延續到歷史時代初期才逐漸消失(劉益昌、顏廷伃2002、2004a、2004b)。
簡炯仁教授帶領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的學員前來田野踏查紀錄
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的學員前來田野踏查紀錄
參考資料
臧振華、高有德、劉益昌(1988)。《台灣早期漢人及平埔族聚落的考古學研究計畫 第一年度研究進度報告》,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報告。
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5)。《台閩地區考古遺址: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顏廷伃、劉益昌(2002)。《雷厝遺址的試掘及其意義》,「台灣的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主辦。
劉益昌、顏廷伃(2004a)。〈雷厝遺址發掘報告〉,《田野考古》8(1/2):95-122。
顏廷伃、劉益昌(2004b)。〈從雷厝遺址出土的釉上彩瓷器討論其相關問題〉,《田野考古》9(1/2):99-112。
臺灣大百科〈本文參考文化部© All Rights Reserve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