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市嘉慶年間具有歷史意義的石碑

事蹟說明如下:

康熙六十年,鴨母王朱一貴在南部起事,波及全台,人心惶恐。某晚,大批難民逃難至內林,隱約中見有白衣女巡視其間,大家認為是神明的庇祐,一起跪拜,竟然獲得平安。這一天的清晨,林克明獨自在湖山拓墾,矇朧中看到一位白衣婦女,在巖谷中洗衣,驚愕之間,倏忽不見,翌晨亦復見之,於是林克明默禱:「你是否觀音菩薩現身?若是,從明朝起,請繼續現身三日,我當建廟奉祀」。言畢那位白衣女又告無踪。果然,從翌晨起,那白衣婦女一連現身三日,林乃深信是觀音菩薩無疑。於是在菩薩現身處,立一岩石,在石岩上題「南無觀音佛祖」六字,朝夕膜拜。因慈悲顯赫,自此名聞遐邇,香煙鼎盛,香客絡繹不絕。迨至雍正三年(西元1725), 林克明 先生與柴里社土著業主大茄臘捐題緣由,以作廟產,並於原址興建湖山巖,廟宇巍峨,名聞四方。嘉慶十三年重修,留有碑記,敍其原委,此碑文仍存放於寺內,不過碑文上的文字已模糊不清。

其史蹟碑文如下:「念我湖山巖佛祖,鑒觀音有赫,時常顯身,康熙六十年,草寇作亂,民生塗炭,男婦老幼,大眾逃入山林,如見有白衣女巡視,眾知佛祖救苦,爰是求筊下愿,竟獲安全。于雍正三年,墾主林克明,同柴裏社業戶大茄腊等,擇地從湖山巖,卜吉興工,建立廟宇,巍峨雕塑,法身莊嚴,所以遠近四方,沾佛祖之澤者,皆兩主之力也。特恐年久月深,踪緒難稽,由來莫考,是以謹登鳴惠於禇,虔錄巨名於石,流傳奕業,共誌不朽云爾。」 

此石碑是考證斗六市歷史的開闢源頭以及斗六門柴裡社的直接證物與番契相同作用,已風化嚴重急需保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