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銀川,正是當年西夏的國都,西夏文化的核心所在從西夏皇陵發現之後,神秘的西夏文字終於陸續被解讀出來,逐漸浮現的文獻資料,讓我們愈來愈了解這一個突然消失的神秘民族與王國。
      


西夏,是黨項族拓拔部所建立的王國,它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初年。黨項族拓跋赤辭投降唐朝,賜姓李、封「平西公」。唐朝末年末拓跋思恭協助平定黃巢之亂有功,再次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以及他的李姓後代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 宋朝初年趙匡胤削減藩鎮兵權,引起黨項族李氏不滿。1032年李元昊繼承夏國公爵位,開始準備脫離宋朝。
        


首先他放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由改宋朝的「明道」年號為「顯道」,西夏開始有自己的年號。隨後幾年他建造宮殿,確定官制,規定官民服飾,建立兵制,創造黨項族的文字「西夏文」,也被稱為「蕃字」。
      


西夏王陵三號陵面積達到15萬平方公尺,是西夏九座帝王陵園中占地最大的一座,雖然也曾遭到破壞,卻仍然是保存最好的一座,考古專家認為這座陵墓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泰陵」。
             


到了西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國號「大夏」,因為他的位置在西邊,所以被稱為「西夏」。當時的西夏統治今天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疆域方圓數千里,幅員遼闊。在中期與金、宋分庭抗禮,末期與元、宋鼎足而立。
           


陵台是陵園中的主體建築,中國傳統陵園中,陵台一般是位墓室之上的土塚。但是西夏王陵的陵台建在墓室北邊大約十公尺處,而且偏離中軸線,這在中國建築上史無前例。

              


           


塔式陵台前建有獻殿,用於供奉獻物及祭奠。陵台至獻殿有一條魚脊樑封土,封土下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為三室土洞式結構,墓室四壁立有護牆板。陵城神牆四面居中有門闕,神牆四角有角台,畫定陵園範圍,基本是在宋陵的格局上變化創新。
             


碑亭後面是月城,月城之北是陵城,月城與陵城之間曾經安置有文官、武將的石刻雕像。陵台位於陵城西北,是一座八角形磚木瓦結構的塔式建築,分為五級、七級、九級不等,內部為實心夯土,外部用磚包砌並附有出簷。
                   

 


西夏王陵每一座帝陵的陵園都是一個完整的建築群,占地面積在十萬平方公尺以上。高大的闕台聳立在陵園最南端。碑亭位於其後,這裏曾立著用西夏文、漢文刻製、歌頌帝王功績的石碑。  


          

〈圖/陳南榮.文/參考2009-08-29 旺報 季銓/西夏故事


夢幻泡影200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榮文史工作室 的頭像
    南榮文史工作室

    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