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天然石猴九二一地震頭部已斷〈陳南榮攝〉


石猴雕刻藝術是嘉義的地方鄉土文化特色之一,嘉義雕刻石猴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因為嘉義地區從事石猴藝術的素人藝術家,多年來秉持著返璞歸真、真情流露的精神,默默耕耘,他們的人數居全國之冠,因此嘉義地區才被譽為「石猴的故鄉」而聞名全國。
           


因為在阿里山有座天然大石猴;嘉義山區也有許多臺灣獼猴的蹤跡;八掌溪、澐水溪、石梇溪等河床,出產各色各樣的貝類、海膽化石和砂積石、石心石,這些石材紋路鮮麗是雕刻石猴最佳材料,因此孕育了一群具有地方鄉土風情藝術的素人石猴雕刻家,他們利用這些石材,再配合慧心巧手的功夫,一鎚一鑿將猴子的親情、俏皮靈巧的姿態,在鑿起鑿落之下,精雕細琢地呈現栩栩如生的石猴模樣,每件作品均純手工,形態都不盡相同,因此充滿著鄉土藝術之美。
                     


難能可貴的是這群石猴雕刻家,大多沒有經過學院訓練,很少師承背景,均屬自行摸索,苦心孤詣精益求精的素人藝術家,其中比較出色者例如詹龍、林蕊、郭秋松,陳樹勳、陳見成、楊春成、張明欽、辜銘傳、侯加福、吳清山、林漢泉、劉俊庭、劉俊賓、盧文照、郭慶堂、郭文雄、詹哲雄、詹黃羅、郭拓等人,他們的作品曾經於國父紀念或藝術館展出;十幾年來嘉義市文化中心推出的「嘉義市石猴戶外創作」,就是邀請他們現場雕刻石猴,除了讓民眾能親自體會這些素人藝術家如何將石頭雕刻成活龍活現的石猴之外,更能藉著此次戶外創作展,讓民眾與創作者對談,以便了解地方石猴的特色。
                     


談起嘉義石猴,就一定要談「龍師」詹龍;詹龍民國六年出生,為人忠厚老實,當時僅使用幾支鑿子與一把鎚子,日夜苦幹,靠著刻苦耐勞的毅力與藝術天分,默默耕耘,將嘉義溪中的化石,帶入石雕藝術的殿堂,開創了嘉義猴雕風氣,他的作品巧奪天工、維妙維肖,深受日本和臺灣收藏家喜愛,可惜於民國七十九年去世,享年七十四歲,作品幾千件,迄今尚無人出其右,被尊稱為「猴雕之神」。
                  


詹龍遺孀林蕊多年來承襲夫志衣缽,雖然從未受過正統藝術教育,又因戰亂失去語言功能,在無聲的世界裡,只憑藉對大自然的喜好,加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巧手和鑿子,透過敲敲打打,雕出近百件石猴作品,她的作品乍看之下並不起眼,但經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內涵粗獷樸拙,渾然天成,頗具鄉土藝術之美。她擅長將活潑的猴子擬人化,件件流露出阿媽動人的愛意,讓觀賞者莫不會心一笑,她的作品經過幾次的展出深受好評,已開創出溫馨風格的石猴世界。
        


除了詹龍、林蕊之外,郭秋松也是嘉義相當出名的猴雕藝術家;郭秋松民國二十三年出生,年輕時曾服務於嘉義酒廠,因為醉心於蘭花、骨董,進而迷上化石,又愛猴子,於是他從事業餘石雕工作,有四十多年之久,為了雕刻石猴郭秋松走遍嘉義地區溪谷去尋找雕刻石材,他認為貝類化石和海膽化石的紋痕明顯,是雕刻猴子的最佳材料;為了雕猴,特地養了一隻猴子,朝夕觀察牠的習性和動作,他認為小猴子緊緊依偎在母猴的懷裡哺乳,用小手、小腳揪著母猴兩肋的毛或吊掛在母猴胸前那頑皮的眼神以及活躍奔跑亂跳的神態,是最生動感人,因此郭秋松的石猴,都能表現出猴子的活潑、親情流露和群體性,是郭秋松石猴的最大特色。郭秋松生前說:「雕刻石猴須從頭部著手,先敲定臉部神情後,再依比例雕刻身體部份,雕至尾巴時,就必須注意修飾整隻石猴的神態,如此才能雕出一件成功的作品。」郭秋松石猴生前經過幾次大展之後,在國內石猴雕刻藝術殿堂已獨樹一幟。


郭秋松從撿拾蒐集化石與奇石開始,進一步走入猴雕世界,雕齡僅次於詹龍,從年輕到老,假日餘暇的大半歲月都寄情於石。與其他石雕家相較,郭秋松顯然非常鍾情於猴,他的作品九成以上都是猴雕。


郭秋松從酒廠退休後,心力全在猴雕身上,民國八十一年應左羊藝術工作坊之邀舉行全省巡迴個展,為這次巡迴展,精心創作了五十餘件猴雕作品,往後再應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及佛光山之邀舉辦個展,其猴雕生涯攀越藝術之窗,邁向巔峰。


郭秋松先生於民國九十年嘉義市第四屆「石猴戶外創作展」前夕,因病住院不克參與活動,並於該年十二月廿四日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七歲。



                      


 到了民國九十年以後,嘉義雕石猴的素人藝術家已超過四十多人,各家各顯神通,雕猴石材和雕工也呈多樣化,作品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由觀看石猴臉部的表情,就可認出何人的作品,是一件十分有趣的話題。〈圖/文陳南榮〉〈石猴雕刻作品攝自陳仁德石頭資料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