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象就是冰河時期的長毛象 猛獁象是寒帶象,其特徵是體表披毛,耐寒冷。由於猛獁象牙齒琺瑯質(釉面)比較堅硬,不容易被微生物分解或其他動物損壞,容易成為化石。 猛獁象最早於400萬年前出現在非洲大陸上,之後在西伯利亞平原生活了近200萬年,大約於1萬年前消失。目前,對於猛獁象滅絕的原因,科學界尚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認為是人類狩獵的結果,有人則認為是致命的疾病或者氣候變化所致。
王鎮炎與乳齒象幼齒化石
圖片與資料由臺中縣社區大學石頭班學員王鎮炎提供
一、前言:
由於筆者也是臺中縣社區大學石頭班講師之一,與李天德講師在臺中縣教授臺灣石頭學多年,對於大甲溪發現化石的始末十分清楚,因為已故臺灣地質專家林朝棨教授在《臺灣地質》記載:「臺中縣太平鄉頭嵙山地層曾經發現動物化石」,但是臺中縣社區大學臺灣石頭班學員王鎮炎是在大甲溪石岡段卓蘭層撿到動物化石,尤其是劍齒象臼齒、猛瑪象幼象臼齒、劍齒象象牙、乳齒象幼齒等化石,更為珍貴,因此介紹如下:
二、發現第1顆猛獁象幼象臼齒的化石
臺中縣社區大學臺灣石頭班學員王鎮炎今年二月在大甲溪石岡段,撿到猛獁象的臼齒,非常難得,推斷是距今220萬年前的化石,證實台灣在冰河時期出現長毛象,這樣的化石若鑑定確認後,是臺灣中部地區第1顆猛獁象幼象臼齒的化石。
原本是工廠老闆的王鎮炎,因參加臺中縣山線社區大學化石班課程,對撿化石發生興趣,讓他們更積極尋寶,最近在石岡鄉展出撿到的成品,利用閒暇到河床邊找一找,不料竟找到稀有的大象化石。王鎮炎說,除了象齒外,還曾經在該溪段撿到野牛、野豬、四不像等四種草食性動物骨骸化石。
王鎮炎說今年2月起,經常從神岡鄉到石岡鄉的大甲溪河床撿化石。5月20日清晨6點多,又在河床落差5米處,在河床爛泥巴中,發現如同小象的臼齒,回家比對化石圖鑑、網路資料,發現是猛獁象幼象的臼齒,驚喜不已。 臺中縣社區大學石頭學講師李天德看過了化石後表示,疑似猛獁象化石,可以請學術單位再鑑定,這種化石在澎湖海溝、南部菜寮溪、恆春地區曾經發現,數量不少,但是中部地區是第1次發現。
臺中縣社區大學石頭班講師李天德表示他在民國50年代,曾在台南崎頂層(距今30萬到80萬年)撿到的草原猛獁象,拿出來比對,小象的臼齒有細縫、牙齒尖銳,約0到3歲,還在吃奶,沒有咀嚼過食物,大象的牙齒則非常平整,因此王鎮炎發現應該是猛獁象幼象的臼齒。
猛獁象就是冰河時期的長毛象,台灣曾是陸地地形,因為海水上漲,暖化現象,長毛象逐漸往北移動,在北極發現長毛象的骨骼、毛皮都沒有腐爛,長毛象可能因氣候變化,在台灣無法適應而消失。 王鎮炎在大甲溪石岡段撿到猛獁象的卓蘭層,距今220萬年到160萬年前,也陸續挖到哺乳類大型動物的化石,在北部三峽、南部崎頂層陸續有挖到哺乳類大型動物的化石研究報告,與中部地區卓蘭層的哺乳類大型動物的化石可以連接一線研究,應該以比較宏觀的視野,進一步探討臺灣卓蘭層的動物化石群的動態。
猛獁象在過去的化石書籍稱為「台灣古象」,民國95年台中科博館命名為「草原猛獁象」,體型約4公尺,分布在地球各州,因冰河消退,1萬年前消失,現存的亞洲象、非洲象則從猛獁象進化而來。
三、發現乳齒象化石
八月二十二日山線社區大學的學員王鎮炎陸續在大甲溪石岡鄉溪段又發現乳齒象幼齒化石,年代約一百八十至一百五十萬年前,經李天德講究師鑑定,確認為台灣地區首次發現乳齒象化石。
乳齒象幼齒化石的年代為「卓蘭層上層」,與猛瑪象同一年代,乳齒象是生活在森林中的「林象」,因為生活在森林中所以體型較小約二點五公尺,牙齒方面的特徵為圓錐狀的牙尖。臺中縣社區大學石頭班講師李天德老師認為,目前所知北美、歐洲、希臘、北京都有發現乳齒象化石,台灣則為首次發現,相當難得。
王鎮炎表示,他因參加社區大學課程而迷上化石,近幾年來在大甲溪邊尋找,發現古早海鷗蛤、椰子螺、螃蟹等化石,有些很完整,有的嵌在石頭中,另還曾採到完整的鯨魚肋骨、腰椎及頭骨部分等。在石岡鄉溪段先後發現四種草食性動物,有劍齒象的牙齒,還有野牛、野豬、四不像等化石骨骸,現又發現乳齒象幼齒化石,由此可推論出石岡鄉為史前森林的草原區。
從今年二月起發現劍齒象臼齒、猛瑪象幼象臼齒、劍齒象象牙、再加上乳齒象幼齒,大甲溪發現了這三種大象的化石,證明曾經生活在這裡之外,也證明了猛瑪象、乳齒象是同年代的指標生物,而劍齒象是更早出現的生物。
四、結論:
臺中縣社區大學臺灣石頭班學員王鎮炎在大甲溪發現劍齒象臼齒、猛瑪象幼象臼齒、劍齒象象牙、乳齒象齒等化石後,可以證實台灣海峽曾經陸化,且台灣曾先後出現劍齒象、猛獁象、乳齒象,可能因氣候暖化而消失。由這些珍貴化石可以再研究這3種大象的演化順序,找出過去這裡曾經出現的動物,當作臺灣生態、鄉土教育的好教材。網友若對化石有興趣,九月初臺中縣社區大學臺灣石頭班即將在豐原市開課,可前往報名參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