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文陳南榮〉


    我認識 陳春木 先生的機緣,是因為我熱愛化石喜歡採集化石標本,在二十年前,久仰陳春木大名,專程由斗六到左鎮找他,沒想到他十分熱心,提供資料給我,並帶我到菜寮溪找化石,詳實說明他小時候在哪裡找到珍貴化石和犀牛化石出土地點。他感慨地說:「菜寮溪以前很美,水十分清澈,今天的菜寮溪因上游山坡地大量開發,河道淤積嚴重,荒草蔓生,污泥滿溪,已不見當年採化石的盛況,在溪床上也很難找到化石的蹤跡了。


政府應該拿出魄力,好好做好環境保護工作,讓菜寮溪的化石早日重見天日。」於是我有感而發寫了一篇<看化石、賞文物到左鎮台南縣左鎮菜寮溪化石介紹>登載於臺灣日報。


    有一次和他閒談之中,談及他的長子陳政哲也住在斗六市,長孫陳事義、次孫陳輝容,因為陳輝容是我剛畢業時教過三年的學生,在我記憶中


十分深刻,每次談到他的孫子的情,他就十分高興,所以他稱呼我為「斗六堂的」。因為他個性爽朗,做人康慨,喜歡喝白酒和啤酒,因此我每次到左鎮送他幾罐白酒,並和他暢飲幾杯,幾乎到了無所不談的地步,這是我至少最感 懷陳春木 先生的地方。


    後來與台中縣 李天德 先生再訪 陳春木 先生時,認識了蒙正業館長、 王良傑 先生,與 陳春木 先生詳談日治時代的情事,並合照留念。事後在 陳春木 先生八十歲時,我寫了一篇文章在我的寶島人物系列報導之中題目<台灣化石爺爺 陳春木>登載於聯合報鄉情版。


    在 陳春木 先生九十歲時,我只要有空到左鎮便會探望他老人家,甚至到了後來他行動不便以輪椅代步,探望他時,他都執意拿柺杖,面帶微笑到外面和我講幾句話並合照留念。九十一歲時我與 李天德 先生帶隊到左鎮、玉井採化石時,還去探望他,不幸於九十三歲走完人生的道路,與世長辭, 陳春木 先生的逝世是台灣化石界


重大的損失。


     陳春木先生是我在台灣化石界最感 念的人,目 前在我的工作室也陳列 陳 春木 先生遺照和簡介,作為永久展示和懷念。陳春木玩化石將近八十年的 歲月,所以被臺灣化石界稱呼為「臺 灣化石爺爺」;他十六歲時,在菜寮溪挑水時,順手帶回 家一塊奇特黑色 的石頭,沒想到這塊石頭,竟然 是臺灣考古學、地質學上十分重要的化 石,開啟了臺灣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上新歷程;他自己也從 此與化石結下一生奉獻的善緣。因此特別列表介紹他 傳奇的一生如下:


1909年生於南縣北門區學甲庄大灣.


1918年舉家遷住左鎮庄菜寮.


1920年入菜寮分離教室唸書.


1926年左鎮公學校畢業,並首次於菜遼溪發現化石.


1927年投考保甲書紀錄取.


1933年任戶籍副主任,同年發現台灣古鱷化石.


1938年以壯丁團長名義到日本考察一個月,回台後指導地方的皇民運動.


194年台北帝國大學之早板一郎教授來訪,並指導化石的採集.


1944年改派任民政課長.


1945年12月,入警察訓練所.


1946年3月底畢業,四月奉派南市派出所服務三年.


1949年7月,回左鎮鄉任職戶籍課長.


1951年開始走訪左鎮鄉土歷史與平埔族文化.


1952年台南文獻會聘任為左鎮化石採集站員.


1954年[左鎮鄉土志]出版,嚴副總統提賜----[稽古均今].


1960年捐贈化石給高雄醫學院,供教學研究.


1962年與劉茂源一起調查平埔族.


1964年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邀請他赴日參加討論會,卻遭教育部以學歷不足為由,撤回出席資格.


1968年與國分直一.劉茂源等於玉井竹圍挖掘遺址.


1969年與劉茂員調查隆田國母山遺址.


1970年首次發表[左鎮鄉出土的化石與石器]於台灣風物季刊.


1972年幫忙由台大和省立博物館組成的挖掘隊,於三重溪挖出犀牛化石.


1975年[1].於南市延平郡王祠民族文物館第一次展出化石.


   [2].參與台南頭嵙山層古生物調查.


1976年參加東京中日書道展覽,榮獲書法獎.


1981年任菜寮化石館管理員.


1989年彙編[鄉土文化剪輯].


1995年與國分直一.劉茂源等多年老友,於台南見面,為台灣化石界一大盛事.


1996年6月.從菜寮化石館退休.


1998年12月.出版[台南地方鄉土誌]一書,並榮聘為[左鎮鄉白堊節]顧問.


1999年台南縣自然教育館設立陳春木特展室.


2002年8月6日逝世,享年93歲.


2005年05月22日在左鎮自然史教育館舉行《陳春木先生紀念專輯》新書發表會。新書內容豐富,詳細記載左鎮開發史及先民文化,陳春木對文史執著的精神,永遠活在臺灣每一個人的心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