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旁撿的維妙維肖鬼臉石頭
鬼臉的石頭〈圖/文陳南榮〉
雲林縣農曆七月民間俗稱「鬼月」。一般我們都相信人具有三魂七魄,而人死後,七魄分離,只剩下三魂就叫做鬼了。有人祭祀的鬼,不會危害人類,但那些沒人祭拜的孤魂野鬼,就不一樣了。
據說因為地藏王菩薩曾經發願要普渡眾生,所以在每年的七月一日開鬼門,讓身在陰間的眾鬼返回陽世探視自己的親友及子孫,直到七月底,才召眾鬼回地獄。因而從初一「鬼門開」到三十「鬼門關」這段日子裡,人們為保有生活的平安,不僅婚喪喜慶皆不敢輕舉妄動,雲林縣每戶人家都要供奉菜飯,這種祭祀,俗稱拜「好兄弟」,祭祀「好兄弟」的活動在七月十五日達到最高潮,這天俗稱的「中元節。
道士們以誦經作法事和準備三牲五果普渡孤魂野鬼,舉行「普渡」的祭儀,用牲禮酒食祭祀孤魂野鬼以防止祂們作祟。雲林縣中元普渡的種類,大致可分為家普、街普和廟普,家普,是以家庭為主體的普渡活動,許多家庭常藉此機會宴請親朋好友,也就是常常聽到的吃拜拜,街普,則是以街庄、商店為主體,通常是由商業公會輪流舉辦普渡,至於廟普,又叫做「公普」,是以寺廟為主體的普渡,中元節最熱鬧的當然就是廟普活動了。
雲林縣在中元祭典正式展開之前,各地寺廟都會在七月初一舉行豎燈篙活動,燈篙上掛著圓形燈籠,上面寫著「慶讚中元」,這是孤魂聚集的標誌,據說燈篙掛得愈高,遠處愈能看得見,前來接受普渡的鬼魂也就愈多。燈篙樹立之後,道士便開始誦經做法會,開啟鬼門慶讚中元。每年以虎尾鎮舉行「普渡」的祭儀最為隆重。虎尾中元祭是虎尾人弘揚敦厚仁愛、悲天憫人胸懷的一個傳統祭祀節日,共分七個普渡區,由於場面盛大,僅次於基隆市,不少遠道而來的民眾在觀賞之後,認為虎尾中元普渡的規模與排場宏偉壯觀,定名為「虎尾中元文化節」。
雲林縣早期中元節的習俗記載在《雲林縣采訪冊》〈斗六堡.歲時〉:「俗尤尚中元普度,即佛家所謂盂蘭會也;村莊朔望晦皆祭。斗六街及各境,是月下浣共打醮六、七天。祭時燈火爛熳,陳設極豐;祭畢;將棚廠八柱米飯分發孤老。」
雲林縣早期風俗更崇尚中元普渡,就是佛家所說的「盂蘭盆會」(「盂蘭盆會」是由印度傳入中國「盂蘭盆是梵音,意思是解救亡故祖先在地獄受倒懸刑之苦。);各村莊從七月一日祭祀到十五日。斗六街及和各境外村莊,當月下旬一共打醮六、七天。祭祀時燈火燦爛通明,陳設祭品十分豐盛;祭祀完畢;將棚內祭品米飯分發給孤獨的老人。
砸錢搞娛樂 還是敬鬼神以誠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專題報導】 2008.08.14 03:18 am
中元普度民俗文化,該如何呈現?縣府文化處明天辦搖滾音樂會、明華園歌仔戲,藉文化藝術表演,漸進式引導提昇民俗文化,未來發展鬼文化藝術節慶特色民俗。地方文史工作者不以為然,主張回歸民俗「敬鬼神以誠」,不必砸大錢辦娛樂活動。
清大社會學研究所畢業的文化處長張益贍,昨天他對普度節慶文化演進的看法。他說,中元普度,電子琴花車、脫衣舞孃表演,就如車展SHOW GIRL 辣妹演出,應視為常民文化,不必禁止,虎尾中元普度,將來可形塑成歡樂氣氛的鬼節民俗特色。
他說,去年文化處首次在虎尾中元普度,辦搖滾音樂會,帶來人潮,反應不錯,今年持續,再增加明華園歌仔戲,與電子琴花車等同時演出,使普度呈現多元文化特色,「文化處不能禁止常民文化,只能漸進式引導昇華」。
他表示,鬼月普度目的在祭拜好兄弟,讓好兄弟在陽間,有好吃、好玩、好看,不造成危害,未來若能演變成鬼文化藝術節慶,讓好兄弟帶著歡樂,回到陰間。
文史工作者陳南榮則認為,中元節應回歸民俗文化本質,辦搖滾音樂會、明華園,目的都是為娛樂大眾,所謂敬鬼神以誠,在政府提倡節能減碳,簡約生活的此時,「實在不必砸大錢辦娛樂演出」。
他指出,中元普度分家普、街普和廟普,家普是以家庭為主體的普度,藉此機會宴請親朋好友,也就是吃拜拜。街普以街庄、商店為主體,通常是由商業公會輪流普度;廟普又稱公普,以寺廟為主體普度,道士誦經作法事,準備三牲五果普度孤魂野鬼,以虎尾普度祭儀最隆重熱鬧。
【2008/08/14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