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德明與李天德合影

寶島人物曾德明與甲仙化石館 

圖/文陳南榮 

曾德明今年九十歲,從小就喜歡把玩石頭,他與化石結緣已有妻十多年了,十八歲進入甲仙鄉公所服務,後來因為鄉長對化石十分著迷,才開始大量收集化石,直到六十一歲退休為止,其間從僱員做到秘書,雖然只是一段很平凡的公務員生涯,可是曾德明退休之後,更積極研究古生物化石,以幾十年的歲月採集化石、收藏化石,並作分類研究撰寫化石專輯,值得一提的是經過他幾年奔走籌辦化石館,並將採集的化石捐贈給化石館,使得甲仙化石館順利成立,免費開放給民眾參觀;假日曾德明依然義務帶著愛好化石者,到鄉野溪流尋找化石,這種退而不休為台灣化石默默地奉獻的精神,著實令人欽佩。
        

 引起曾德明採集、研究化石的動機是大約在二十幾年前,有不肖商人挖掘化石出售圖利,在當時甲仙比較完整、特殊的化石,幾乎都成為商店櫥窗裡待價而沽的商品,遊客若對甲仙化石有興趣,就有可能花幾百元,買到甲仙化石帶回家作紀念品。曾德明因為不忍心看到甲仙化石被廉價出賣,於是利用下班餘暇,背著背包,拿起鐵鎚、鑿子,到甲仙山區、河谷採集化石,將化石帶回家整理。幾十年來為了採集化石,在山壁、溪谷中,曾經摔斷右手,採集化石雖然艱辛,可是曾德明並不氣餒,反而更積極參與研究化石的工作。 


                  

 曾德明說;「根據地質調查結果報告:甲仙鄉裸露的地層為南庄層、桂竹林層(關刀山砂岩及十六份頁岩段),岩石幾乎是第三紀中新世含淺海相動物化石之沉積岩為主。地層露出於楠梓仙溪的谷底和兩側,地質年代大約上部中新世(距今約五百萬至一千萬年),主要岩石為石灰質砂岩,岩質堅硬,含大量化石。專家學者又根據甲仙化石研究推測:在幾百萬年前,甲仙在群山環繞的地區,都沉在海底,受到當時海洋暖、冷流的影響,形成貝類產量豐富的魚場。因此,甲仙化石可能大多屬於暖水性動物,少部份為冷水性動物。推測為古代黑潮(暖流)和親潮(冷流),在臺灣發生交流作用或是冰河時期的古生物。甲仙化石和大陸出土的化石相比較,常發現許多相同的地方,顯示出台灣地緣關係上,當時應該和大陸連在一起。所以甲仙化石不但在古生物研究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對於台灣與大陸之間地緣關係的考證深具意義。」 


          

 至於最早發現甲仙化石者是日本人橫山,在一九二八年發表高麗花月蛤化石(俗稱滿月蛤),才揭開甲仙化石神秘的面紗;台灣光復後,除了專家學者提出地質調查資料外,其間半世紀無人研究與探討;直到民國六十九年,台灣著名的古生物專家師範大學 胡忠恆 教授,帶領學生到甲仙鄉做地質學野外調查實習時,有緣認識了曾德明,由於他們對化石認知相同,於是兩人合作,將甲仙化石作有系統性的分析研究,於民國八十年發表《甲仙鄉第三紀軟體動物化石》乙文,並於 胡忠恆 教授所編撰的《臺灣貝類化石誌》第一卷、第一冊,第三卷、第十三冊,第四卷、第十八冊, 胡 教授把曾德明列為共同作者,曾德明也寫了三本甲仙化石專輯,這些書籍的出版轟動國內外,影響臺灣化石學術研究甚大。近年來由於甲仙化石新的露頭又陸續被發現,才又掀起了臺灣研究甲仙化石的高潮,讓甲仙成為臺灣中新世化石研究的重要據點。

 

                              

        

 曾德明先生學養俱佳,為人耿直、處事認真,有關甲仙化石的點點滴滴,都帶給曾德明無限的喜悅。他說:「生物進化的過程,是人類一直想探索的謎題,唯有從周邊岩石中的化石尋找蛛絲馬跡,去了解生命的歷史片段和太古環境的種種。」研究化石的樂趣並不是用金錢可以換取的,有人勸他開一家化石專賣店,可是他一口回絕。他的理念是秉持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理想,儘早成立甲仙化石館,將歷年來所採集的化石標本,贈與化石館展覽或儲藏。於是他幾年來辛勞地奔走籌辦甲仙化石館,終於在 民國八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甲仙化石館正式落成啟用。曾德明捐贈給甲仙化石館的珍貴化石大約有幾千件,大部份採自甲仙地區,有些採自嘉義縣觸口村、屏東縣恆春、四溝村、高雄縣半屏山、大崗山等地區。

     

        

           

         

 甲仙化石館位於楠梓仙溪旁,展出化石以臺灣本土化石為主。 

1998-10-31 /聯合報/39/鄉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