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絕對不是文化沙漠,在荷蘭時代與《清代府志》雲林縣採訪冊文獻都詳細記載雲林縣斗六丘陵地區有柴裡社的史料。2000年我溜狗意外在斗六市成功路番仔溝南聖宮對面的香蕉園,看到許多夾沙陶片.磨製石器.糖漏等史前遺物,馬上尋問地主和里長土壤從何處運來?他們說是民國六十五年南聖宮蓋廟時的土石,後來在南聖宮左側花園發現很明顯的文化層夾雜黑陶片.糖漏殘片,我依文資法通報文化局和中央研究院考古隊前來勘查搶救。當時文化局邱局長很重視親自帶學者專家到現場勘察,剛好有南京和北京學者來雲科大講學授課也前來勘察,發表台灣竟然也有黑陶和彩陶文化的觀點,當時引起台灣文化界和媒體的重視。
文化局按照文資法規通報中央研究院考古隊來斗六市搶救,命名為「斗六市番仔溝遺址」。證明雲林縣史前遺址的出現確實都是很意外,當時斗六市番仔溝遺址的出現也是很意外,竟然出現在香蕉園和花園的土地上,請看當時我與中央研究考古人員和雲林科技大學教授.文化局長搶救斗六市番仔溝遺址的珍貴歷史照片,詳細論文請查閱《斗六市志歷史篇史前歲月》。(照片取自台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