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懷念古早寄藥包的文化。
大約在90年前的台灣鄉下人家,多半只能仰賴「寄藥包」,這種到府補充藥品的服務,可能一等就是一到三個月;一探早期寄藥包的生活方式有一番古趣與人情味。
「寄藥包」大約起源於1930年代,由日本的「家庭配置」傳入台灣,台灣人稱為「寄藥包」,也稱「行動藥房」,是由藥商將家庭常用藥品放入大藥袋內,將大藥袋寄放在家中,並依據已經開封使用的小藥包來結算款項,每隔一至三個月到府結帳一次,再將已經過期的商品更換並補進新品。
在交通不便、生活艱困、醫療貧瘠的那個年代,「寄藥包」在某種程度確實解決不少人的健康問題。先用藥後付款,消費者在付上次使用藥品費用時可以指定訂購新藥。日商銷售這種家庭配置藥品俗稱「便藥」,後來稱作「家庭常備藥品」。販賣藥品的業務推銷員被稱為
配置員。
(資料取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榮文史工作室 的頭像
    南榮文史工作室

    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