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鼓                                                

    風鼓是農作物收成時,為了篩除穀物中的雜質的農具,風鼓可說是一件最省時、最省力的雜物清理器具。

「風鼓」古名「颺扇」,「颺,風飛也,揚穀器,其制中置籃軸,列穿四扇或六扇,用薄板或糊竹為之……以手轉動,扇即隨轉……糖粞即去,乃得淨米。」可見風鼓是以人工搧風以清除穀物中之雜物糠殼的木質鼓車。

風鼓  

風鼓的形式構造,是由木板拼成一圓形空心鼓形,兩面有圓洞釘以木架、空心木鼓中置木片扇葉,其轉動曲柄部,裝有五十齒之環齒輪,帶動十五齒之扁扇棄轉軸,齒輪、轉軸為鐵製其餘部分均為木質材料做成的,風鼓大致上可以分為支架、風箱、漏斗、粹物出口四個部分。使用風鼓時,將穀物由漏斗倒進斗內,搖動風扇搧風,打開漏斗開關讓穀物下漏,藉著風力把下落殼物中的細屑向前吹,細屑從前方出口的斜坡掉入預備好盛放的容器(米籮)內。

臺灣早期的農家家家戶戶都自置風鼓使用。在電動機械使用後,風鼓已被淘汰,大多數閒置於農舍中或被作為藝術品欣賞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