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早期端午節的習俗



《雲林縣采訪冊》<斗六堡、歲時>記載:「五月初五日,俗名五日節。家以竹葉包糯米為粽,所謂角黍;用以投贈。製繡囊,實以香屑,日香袋,令小兒佩之,門懸蒲艾、飲雄黃酒以袚不祥,並辟邪氣。又斗六街外,嘗以竹圈周圍團結大炮,掛於竿之末,高四、五丈;眾以炮引火擊之,圈內炮響,則將所賞銀物奪歸;如奪得錦標之狀曰打炮城。」
農曆五月初五日,俗稱「五日節」。家家戶戶用竹葉包糯米為粽,叫做「角黍」;用以投入河中或贈送親友。製作繡囊,包香屑,稱為「香袋」,贈送給小兒佩帶,門口懸掛蒲艾避邪、飲雄黃酒來除災祈福,並辟邪氣。斗六街外,用竹圈作大炮,掛於竹竿末稍,高四、五丈;眾人用小炮引火攻擊它,若擊中竹圈內炮響,就將所賞銀物拿回家;好像奪得錦標一樣,所以叫做「打炮城」。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斗六早期端午節的習俗



《雲林縣采訪冊》<斗六堡、歲時>記載:「五月初五日,俗名五日節。家以竹葉包糯米為粽,所謂角黍;用以投贈。製繡囊,實以香屑,日香袋,令小兒佩之,門懸蒲艾、飲雄黃酒以袚不祥,並辟邪氣。又斗六街外,嘗以竹圈周圍團結大炮,掛於竿之末,高四、五丈;眾以炮引火擊之,圈內炮響,則將所賞銀物奪歸;如奪得錦標之狀曰打炮城。」
農曆五月初五日,俗稱「五日節」。家家戶戶用竹葉包糯米為粽,叫做「角黍」;用以投入河中或贈送親友。製作繡囊,包香屑,稱為「香袋」,贈送給小兒佩帶,門口懸掛蒲艾避邪、飲雄黃酒來除災祈福,並辟邪氣。斗六街外,用竹圈作大炮,掛於竹竿末稍,高四、五丈;眾人用小炮引火攻擊它,若擊中竹圈內炮響,就將所賞銀物拿回家;好像奪得錦標一樣,所以叫做「打炮城」。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