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早期的碗盤是祖先傳下來的寶貝,本身就已具備傳承的任務,所以破了又補回來的痕跡。早期臺灣先民靠天吃飯生活困苦,碗盤只要破裂的不太嚴重,都可用「補釘」補回來,現今人民生活已改善,碗盤破了丟了再買新碗,像「補釘」這樣的技術,久而久之自然不被傳承而失傳。
碗盤補得相當精緻,從外觀可見到補釘嵌進碗盤內,但碗盤內卻見不到補釘,只看到一條極細的裂痕,破裂處還用一種膠質黏合,盛水不會滲漏,除了外觀有差外,功能與新碗盤幾乎一模一樣。儘管現今已不能見到這種補碗盤的技術,不過從補碗術可得知,當初先民克勤克儉的精神,令人緬懷先人的智慧。
彩繪人物花紋盤不多見,不管是碗的形制、色澤,還有如文人畫的隨意畫工,在在表現了先民生活中的民間藝術美,現在這種碗盤,可是收藏家的最愛喔!
補釘碗盤的技術已失傳
※翻印自《臺灣之回仔》方樑生著 138頁
參考書目:
1、鶯歌陶瓷史徐文琴 周義雄合著
2、阿嬤的回仔(思想起) 陳新上著
3、台灣民間藝術席德進著
4、台灣早期民藝劉文三著
5、臺灣之回仔方樑生著
6、臺灣碟盤藝術簡榮聰著
7、臺灣老碗盤陳德清著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