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神像收藏研究
※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陳南榮
一、前言:
台灣民間有一句諺語:「田頭田尾土地公」,形容臺灣田間土地公廟為數眾多,到處可見。其實都市化後的台灣城市,也保留了不少土地公廟,它們穿插在繁忙的都市人腳步之間,可能有時只是突然一瞥,但是對很多人來說,這些土地公廟卻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仰。
二、收藏土地公的動機
我收藏土地公的動機是小時候在鄉下生活,村莊裡的土地公廟很多,農民與商家每月農曆初二、十六作牙,祭拜土地公,乞求家庭平安、穀物豐收,生意旺盛。小時候就很喜歡土地公和藹可親,人見人愛的造型,直到民國七十年喜歡到處撿石頭,當時在溪邊時常看到落難神像〈註1〉其中以土地公最多,直覺上落難神像也是臺灣本土藝術品為何任意丟棄?隨手撿了幾尊研究,感覺土地公與台灣早期民眾的關係實在密切,後來又因興趣收藏臺灣民俗文物,才陸續收藏土地公並進行有關土地公的田野調查與研究。
本文僅以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收藏的土地公神像百餘件為論文題材,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所蒐集的土地公神像多經過退神儀式,才成為民俗藝術品,大多是朋友贈送和不斷蒐羅珍藏來的,大多數出自雲林地區的土地公神像。祂們或坐或立,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年代大約橫跨清代、日據時代至民國四、五十年代,材質有珍貴檜木、樟木、象牙、陶塑,也有銅鑄及泥塑。
由土地公神像歷代派別雕刻技法也有很大差異,唯有親眼目睹,才能體會箇中奧秘,所以我覺得台灣的雕刻、寺廟文化,以及每尊土地公神像背後,都有動人心弦的歷史民間故事,台灣土地公神像文物散發出來獨特的光芒,它的造型不同於中國佛像,台灣佛像大多數臉龐圓滾、鼻子大大的,看來十分福氣、非常可愛,雕工也較活潑細緻,因此每一件都是藝術品,更能展現臺灣本土文化藝術的特徵。
臺灣諺語:『得罪土地公飼無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