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漢代畫像石博物館
一、畫像石定義
畫像石是指漢代有圖像或紋樣的石。畫像石是一種特定的石質材料,主要用於構築地下墓室和地上祠堂、石闕以及製作棺槨的葬具。
二、時代背景
漢代畫像石產於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盛行於東漢(公元25-220年)。由於漢初幾位皇帝遵循 「黃老思想」,輕徭薄賦,予民休養生息,並且提倡節儉和薄葬。例如漢文帝就下令建自己陵墓時,要「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
自漢武帝起更推行「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學的核心是「孝」,要求「事生如事死」,對先輩的厚葬成了「最孝」的表現。陰宅和祠堂的建造,不僅關係到死者的生活,同時還牽涉到生者的名望和日後的仕途,所以仿效現實陽宅建築的石室墓、磚石混築墓和鑿山為室的崖墓便大量出現 。
三、種類 漢代的畫像石內容豐富,題材上至天地、人神無所不包,涉及到政治、經濟、思想、信仰、科學、技術、社會生活等領域,堪稱一部圖像的漢代歷史。 種類 大致可概括為五類: 1、自然天象及其天界眾神。 2、神仙靈瑞。 3、社會現實與家居生活。 4、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 5、圖案與裝飾紋樣。
其中的圖像涉及到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中外交通、科學技術、農牧工商、風尚習俗、起居飲食、娛樂休閒、喪葬信仰、宗教禮儀、道德倫理等社會生活和思想信仰的各個領域和不同層面,可謂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四、雕法
漢畫像石的創作,一般是在石頭或印模上先起墨稿,然後再用刀、錐等工具進行雕刻,很多畫像在完成後還要施彩,因此可以說它是一種繪畫與雕塑相結合的藝術創造。
漢代的畫師和雕刻工匠在處理繪與雕的關係時,充分展現了他們高超的技藝和純熟的手法,既發揮了雕塑的體量和力度,同時也保留了繪畫的細膩和流暢。其雕刻手法多種多樣,有陰線刻、陽線刻、凹面刻、減地平面雕、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其中,陰線刻、減地平面雕、淺浮雕,是畫像磚石中最慣用和最常見的雕刻手法。
五、價值與影響
畫像石上豐富的圖像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是研究漢代歷史的珍貴資料。例如從牛耕、收穫、紡織、冶鐵、釀酒、採鹽、酒肆、天象等圖像,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漢代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天文學的基本狀況和發展水平;從宴飲庖廚、樂舞百戲、車騎出行、侍者屬吏、屋宇建築等圖像,我們不僅可以直觀作為物質文化的各種器物、車輿、服飾等,還可以窺見到當時的社會風尚、世俗習慣,乃至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等情況;從歷史故事、神仙靈異圖像,我們可以認識到當時的喪葬觀念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