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魚化石
產地:湖北省松滋縣
魚體黑褐色。形狀漂亮、細節清晰。產於暗灰綠色至灰色的頁岩及鈣質頁岩中,因為這種頁岩僅經過低度變質,所以不及一般常見化石的圍岩堅硬,比較容易斷裂。
狼鰭魚化石
魚化石
中華鱘化石
北票鱘化石
亞洲鱗齒魚化石
亞洲鱗齒魚化石
魚是終生生活于水中,以鰓呼吸,以鰭運動,體多呈紡錘形,并覆以保護性鱗片的變溫性脊椎動物。經過約3-4億年歷史長河的演化,魚已發展成動物世界的一個大家族。
魚類分為三大類:
一.圓口綱,是最原始的魚類,它們的骨骼全為軟骨,無上下頜,故又稱無頜類,現存種類不多,可分為盲鰻目及七鰓鰻目兩個目。
二.軟骨魚綱,是一群內骨骼全為軟骨的魚類,具上下頜,頭側有鰓裂5-7個,全世界均有分布,如常見的鯊、鰩等。
三.硬骨魚綱,是一種適應于各種水環境生活的魚類,無論雪山溪流,江河大海、地下溶洞、湖泊池塘都有這一類魚的分布。
從體型上看,主要分為四種:
1.紡錘型,魚類中最為普通的體型,全身呈流線型,能減少運動時的阻力,魚類中的游泳冠軍就產生于此,如:鯉魚、草魚等。
2.側扁型,這類魚左右軸短,背腹軸相對增加,它們游泳的能力,比不上紡錘型的魚類,如武昌魚、胭脂魚等。
3.平扁型,這類魚背腹軸短,左右軸長,營底棲生活,動作遲鈍,游泳能力差,如:鰩、、、平鰭鰍等。
4.棍棒型,身體延長成棍棒狀,頭小尾細,頭尾軸最長,左右軸和背腹軸都很短,身體的橫切面,呈橢圓型,如黃鱔、鰻鱺、刺鰍,這種魚適應于穴居,常鑽入泥土和水底的砂石中,運動方式是蛇形運動。 另外還有一些魚類呈現特殊的體型:帶形、球形、箱形、海馬形、翻車魚形、箭形、不對稱形等等。
由化石發現的紀錄,最早的脊椎動物化石,是發現於寒武紀海相地層的碎骨片化石,多數屬於最原始的魚形脊椎動物,可能屬於無頜類,其特徵是無真正的上、下頜只有口孔,化石多見頭甲。到了泥盆紀才開始出現軟骨魚類與硬骨魚類,軟骨魚類很難保存為化石,鯊魚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魚化石的發現已有久遠的歷史,一些地方志與古籍都有記錄,例如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宋 杜綰《雲林石譜》。中國魚化石主要產於四川、湖南、湖北、甘肅、貴州、陜西、山東、浙江、遼寧、熱河等地,魚化石雖然不及現生魚鮮活,但是魚化石年代已久遠,形態還栩栩如生,具有生物結構美與學術研究,尤其原始魚類化石極為稀少珍貴,值得觀賞保存研究。大陸市場常見仿製品的魚化石,消費者應特殊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