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圖﹞臺灣出產的各式各樣海膽化石


 


   海膽是屬於棘皮動物門中海膽綱,為棘皮動物中最


晚演化的種類,海膽出現於古生代到了中生代逐漸


增多,新生代已繁衍起來,因為海膽是由相互交鎖


石灰質塊板組成,很容易形成化石,最早的海膽出


現於奧陶紀晚期,海膽已被認定的種類有古生代1


24種,中生代3672種,新生代3250種,


今日大約仍有900種生存於各地水域。


    海膽沒有腕足,牠的體璧的骨板結合成一個固定


的外殼,身體的外型多呈半球形、扁平狀﹝海餅或


沙錢﹞、卵形﹝心形海膽﹞;歪型海膽則有次發性


的兩側對稱外觀,海膽殼上具有可動且帶有堅硬銳


利的長刺,某些海膽刺端具有毒性又其棘刺人後,


棘刺尖端常殘留在皮膚內,不易挑出,會使傷處十


分紅腫疼痛,為危險生物之一,千萬不要輕易碰觸


或捕捉,以免危險,因此,有海中惡霸之稱。海膽


生活在各式各樣海洋中的沙岸、岩岸、深海、淺海


等環境自由活動,有的分佈在礁岩區的潮池或低潮


線附近亞潮帶的岩石下,有的在濱海帶的岩質海底


和沙質海底,喜好群居常成群出沒,白天大多躲在


岩石陰影下及岩洞中,夜間才四處覓食,淺海的海


膽大多是素食者,以銳利的牙齒刮食藻類維生,而


深海的海膽大多是肉食性或腐食性。


    現生海膽約九百種,海膽化石約七千多種,海膽


可分為規則﹝正型﹞海膽和不規則海膽兩個亞綱。


A、規則﹝正型﹞海膽:膽殼外型呈球形和半球形,


呈五輻射對稱,用刺棘或足行動,例如頭帕海膽、


中海膽、馬糞海膽、籃環冠海膽、刺冠海膽、環刺


棘海膽、紫海膽等,現生海膽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海域,本省分佈於野柳、蘭嶼、小琉球、澎湖、南


臺灣、北臺灣等地海域的亞潮帶岩礁區。


B、不規則海膽:膽殼外型呈扁平狀或心形,棲息於


潮間帶至淺海的沙地,能迅速地潛沙,以有機碎屑


為食,平時都潛伏於沙中活動,體內會蓄積沙粒猶


如錢幣,故又稱為『沙錢海膽』,例如馬氏海錢、


扁平蛛網海錢等分佈於太平洋海域及臺灣西部海域


的臺西、麥寮、台中縣縣梧棲和新竹縣頂寮、香山


至曾文溪口等沙質海域。


    海膽化石在外表上,十分像似古代武士護衛用的


盾牌,中間大多有五瓣花朵的圖騰,深得收藏家的


愛,海膽化石世界各國均有出土,以美國、英


國、義大利、日本、中國、大陸、臺灣等地最多。


    臺灣所出土的海膽化石大多屬於中新世至更新世


地層。全省北、中、南部皆有海膽化石出土的記


錄,各地方所採集到的海膽化石種類也不盡相同,


可惜的是目前台灣對於海膽化石有深入研究的學者


可說是少之又少。產地大多發現於東北角海岸、野


柳,臺北縣樹林,桃園縣大溪,新竹縣關西,苗栗


縣通霄鎮白沙屯、龍港,南投縣中寮、國姓、埔


里,鹿谷鄉鳳凰谷,雲林縣樟湖、草嶺,嘉義縣觸


口、牛埔、八掌溪流域,臺南縣關子嶺、曾文水


庫、玉井、楠西、左鎮菜寮溪、高雄縣甲仙、大小


崗山、屏東縣恆春頭溝、二溝、四溝等地。由臺灣


出土的海膽化石可證明在中新世以前,臺灣因地殼


變動曾經沉沒在海中。


    海膽化石標本的採集困難度很高,必須靠豐富的


經驗,尋找海膽化石留在岩石的痕跡,再以地質鎚


和大鐵鎚敲開岩石,十分小心地挖出海膽化石,才


能得到完整的海膽化石,工作十分辛苦,假若只在


河床兩側礪石堆中尋找,找到的海膽化石,大多已


受到大自然風化了。保護區內或堤防看到海膽化


石,只要拍照存證即可,千萬不要敲打採集以免違


法。


參考書目


1、<台灣甲殼動物化石誌>胡忠恆、陶錫珍著。


2、<薛氏台灣本土化石圖鑑>圖輯  薛文吉著。


3、《臺灣海膽化石》王嘉祥著田野影像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