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菊石化石

菊石化石  陳仁德藏  陳南榮攝影

生物進化的過程,是人類一直想探索的迷題,現在我們只能從化石之中,尋找到一些蜘絲馬跡,以了解當時生命的歷史片段和太古環境的種種,只有化石才能告訴我們,當時社會背景和自然環境演變過程的真相。 因此,有人說:『每一個化石,都是一本記載地球歷史的書,蘊藏著地球歷史無窮的奧秘,想知道地球上生物的生活史和地質環境如何?必須從化石去找答案。』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喜愛化石的人士、學者,樂此不疲地參與研究化石的原因了。

想要研究化石、瞭解化石的真面目、找尋化石的芳蹤,除了瞭解化石的成因之外,還要研讀《地質學》,才能知道何種岩層才有化石和地質年代?有了化石標本要深入研究必須研讀《軟體動物學》、《貝類學》、《古生物學》、《動物學》、《植物學》等科目。平時參加有經驗化石標本採集者帶領的隊伍,到野外從事採集或參加社區大學研習,例如臺中縣山線社區大學的《臺灣石頭學研習班》也是研究化石的最佳途徑。本部落格將從化石入門開始介紹以饗讀者。

(一)何謂化石?

化石簡單地說,就是古生物遺留在地層的生命遺跡或遺體,埋藏在沉積物中,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岩化作用後,於是就蛻變為成化石了。 

 

化石英文叫做Fossil,是從拉丁語Fossilis而來,意思是地下古生物被挖出。雖然古生物的種類很多,但是能夠保存下來,變成化石的卻不多,化石也不是每個地方都有,有些地層很豐富,有些地層找不到化石,因為生物死亡後,必須要在特殊的天時地利情況之下,而且至少要具備兩種條件,才比較容易形成化石。

 

1)古生物要具有堅硬的骨骼或是鈣質的外殼。

 

2)古生物死亡後,要迅速掩埋,馬上有泥質類的沉積物保護起來,才不會被毀壞或被其他動物當作食物。

(二)化石的種類:

根據化石的石化過程,可分為下列幾類化石:

1)原物保存的化石:例如在西伯利亞冰層中所發現的長毛象,牠的屍體被

埋沒在冰層中,雖然經過了二萬五千年左右,整個生物體仍完整地被冰凍起來,所以肉體的各部份,包括血液、食物殘渣等,都被保存很好,又如琥珀(幾萬年前的樹脂內還保存的昆蟲)、貝類化石等,也是以原體外殼保存生物遺體,因此又稱為『活化石』。

2)經過礦化作用的化石:古生物體中的有機物,經過掩埋、壓縮、沉積後消失掉,使得原來的硬質部份疏鬆而形成空隙,溶在水中的次生礦石便填充這些空隙,使得該化石硬度和重量增加,漸漸地把古生物遺骸轉化為化石,例如脊椎動物的骨骼化石和軟體動物的貝殼化石等。

3)經過再結晶作用的化石:有時候古生物硬體質中的化學分子結晶,受到種種地質因素(溫度和壓力)的影響而產生重新排列,雖然化石的外型不變,但是骨骼微小結構卻已發生了變化,例如含碳酸鈣的貝類化石,常以此方式形成化石。

 

4)經過溶化填充作用的模與型化石:古生物體中的有機物,經過掩埋後,因地熱和地下水的作用,而受到分解或溶化作用,形成一個與生物體形狀相同的空隙,這個空隙就叫做『模』。然後地層中的次生礦物成分,再填充這個模子,就形成與生物外形相同的東西,就稱它叫做『型』,統稱為『模範化石』,例如貝類化石常有內外模。

 

5)經過置換作用的化石:古生物體中的有機物,經過掩埋後有時因沉積、掩埋環境的滲透水的關係,含有高濃度的礦石成份,在一個一個細胞進行置換作用,取代了原來的古生物的硬質部份,例如矽質取代樹木而形成矽木化、褐鐵礦質的樹葉、樹枝化石和蛋白質化的菊石等。

6)經過碳化作用的化石:古生物體中的有機物質,經過掩埋後,經蒸餾作用,將碳酸鈣還原成碳元素,就形成了煤,例如煤和地層中的植物化石等。

7)生痕化石:在岩石和海灘表面,有許多古代動物爬行的爬痕、足跡和挖掘的鑽孔、洞穴及排泄物等,如果被後來的沉積物掩埋,就可能保存下來形成生痕化石。

(三)研究化石的方法:

生物進化過程,是人類一直探究的謎題,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從化石之中,找到蛛絲馬跡,以了解地球生命的歷史片段和太古環境的種種,化石往往可以告訴我們當時社會背景和自然還環境演變過程的真相,這就是臺灣有那麼多愛好化石的人士,樂此不疲地參與探索化石的原動力。由化石之中,可以探索形成化石的生物種類和生物體的結果,同時由含化石的地層,也可得知其地質年代。

因此,將所發現的化石中,重要的年代、種類、發現地等資料,整理起來,化石便能告訴我們地球當時,所發生的種種事情的經過。因此,不論您在野外自行採集或購買的化石之後,在玩賞化石之餘,一定要下一番功夫查明化石的種屬,存活於地球的那一世代?現生種的外觀是如何?演化的過程是如何?等等有趣的問題。

在研究古生物分類上,通常以界、門、綱、目、科、屬、種來分類。在地質年代上,通常劃分為元、代、記、世。元分為太古元、原生元、顯生元。代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記分為前寒武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世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

(四)化石的功用:

1)化石是生物演化的時間表:由化石中,可以証明是由何種下等的次第生物,演化為高等的生物,中間演化過程的時間。

 

2)化石是計測地球歷史的時間表:由研究化石,可明瞭含化石地層的地質年代。

3)化石是地球的先知先覺:由化石中,就可以明白地球過去的狀況,假如你在山上採集到海生貝類化石,就可想而知當時該地在海底,而且曾經發生地殼變動。

4)化石是地球的溫度計:例如你在某產地發現珊瑚化石,就可知當時該地是屬於熱帶地區。假使發現只能在熱帶地區生長的化石,竟然在寒冬的地區找到,或是生長在其他不同氣候的化石,也可能在另一個不同氣候帶的地層中發現。由此可推知,某個地區在過去的氣候和現在大不相同,因此就可了解地球各地氣候溫度的變遷。

(五)結論:

每一顆化石是一本記載地球歷史的書。牠的功用無窮,假如您下次有機會到郊外旅遊時,不妨留意一下,該地是否有化石層?運氣好的話,也許您也會撿到化石,當您撿到化石時,一定要珍惜,並且好好研究一番,也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收穫。第一次採化石,最好跟隨有經驗的採石者前往,攜帶的工具有小刷子、鑷子、鐵鎚、鑿子、地質鎚、紙、筆等挖出的化石若已破碎,最好以快乾接合,然後整理、記錄、分類與鑑定,再放入塑膠袋內用油性筆做記錄,寫下編號、地點、時間、岩層資料等,帶回家後,再將岩石多餘的部份小心敲除,比較完整的化石標本,可以清水、牙籤、鋼針等清除雜質,再放入櫃子,依類別分類、歸類收藏,以便日後研究欣賞。 

 

參考資料

 

Cally Hall (1994)。貓頭鷹出版社編譯小組譯 (1996)。寶石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Chris Pellant (1992)。朱靜江譯 (1996)。岩石與礦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Cyril Walker & David Ward (1992)。陳星譯 (1996)。化石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何春蓀 (1982)。臺灣地質概論。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何春蓀(1982)。臺灣地體構造的演變。臺北:經濟部。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概論。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林朝棨、周瑞燉(1974)。臺灣地質。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胡忠恆(1995)。臺灣貝類化石誌。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榮文史工作室 的頭像
    南榮文史工作室

    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