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前言:

三葉蟲在五億三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就相當興盛。中國最早化石記錄雲南的澄江生物群中,就有三葉蟲的祖先存在,到在二億五千萬年前的二疊紀滅絕,繁衍時間達三億年,整個古生代都有牠們的遺跡。
二、三葉蟲的構造

三葉蟲也是最古老的節肢動物,在古生代的海洋中分布非常廣泛,常被當作重要的指標化石。三葉蟲是節肢動物和其他的節肢動物一樣,具有兩側對稱以及體節分段等特徵。從縱軸來看,三葉蟲可分為頭、胸、尾三段,但這只是一般節肢動物的特徵。從橫向來看,三葉蟲可以分為中軸和左、右兩葉,三葉蟲命名的由來,指的就是橫軸方向背甲的三葉化特徵。

三葉蟲化石

除了背甲之外,三葉蟲還有一個觀察的重點,就是頭節的型態。三葉蟲的頭部由中央突起的頭鞍和兩側的面頰組成,面頰又可分為由面線分隔為固定頰和游離頰。三葉蟲也和一般的現生節肢動物一般,會隨著身體的成長而脫去無法跟著一起變大的幾丁質甲殼,而面線就常是三葉蟲蛻殼的起點。蛻殼的時候,頭鞍、游離頰和背甲常會段離,因此在觀察三葉蟲化石的時候,就常會發現頭鞍、游離頰和身體的部分是分離的。例如中國山東的蝙蝠蟲,就是以他的游離頰的部分酷似蝙蝠而得名的。我們平時看到的三葉蟲化石,幾乎全部都只是蛻去的幾丁質甲殼,鮮少有軟體部分的留存,所以我們很難能夠觀察到三葉蟲的腳。

王冠蟲化石

三、三葉蟲的生態演變

三葉蟲最早出現在寒武紀早期,到寒武紀晚期和奧陶紀時達到極盛,志留紀開始步入衰退,到了二疊紀末期,三葉蟲沒能度過氣候的劇烈變遷,使這個古海洋中鼎盛一時的大家族劃上休止符,隨著大滅絕事件的來到而完全消失,也隨著古生代的落幕一起步下舞台。所以三葉蟲在型態上也有一些演化上的差異,大致可歸納為幾點:寒武紀的三葉蟲很少有棘刺,越後期棘刺越多也越複雜;早期的三葉蟲胸節較多而尾葉較小,後期胸節較少而尾葉變大;早期頭鞍呈長圓形,後期頭鞍前後徑縮短呈圓形甚至與面頰無明顯區隔;複眼型的三葉蟲眼睛由小變大,漸趨發達,最後甚至發展出越來越長的眼柄。 


溝通蟲化石

四、中國三葉蟲的種類:

三葉蟲的數量龐大,種屬繁多(約有一千五百種),分佈廣泛(全世界的海洋都有),是常見的化石。根據資料,某些品種的三葉蟲可長到一公尺長,目前發現最大的化石則超過七十公分,實在很驚人。三葉蟲族群龐大,加上一生中會有好幾次脫殼,因此目前的三葉蟲化石多半為脫殼的蟲殼化石,而非其本體。

中國大陸也出土不少三葉蟲化石,例如1、貴州的王冠蟲,是貴州志留紀的王冠蟲,頭頂中央有圓形突起。

2、廣西溝通蟲:泥盆紀的溝通蟲產於廣西這種蟲沒有眼睛,頭大大的,很可愛 

3、湖南湘西蟲:奧陶紀的湘西蟲產於湖南,這種蟲有長形突起的眼睛和大片的頭甲。

4、江西萊德利基蟲:奧陶紀的萊德利基蟲產於江西,萊德利基目是最早期的三葉蟲之一,這支體型嬌小,只有一公分左右。

三葉蟲化石


王冠蟲化石

蝙蝠蟲化石 

 5、山東的蝙蝠蟲:「蝙蝠蟲」,又稱「燕子石」。 在山東有時一地的岩塊會佈滿三葉蟲的殼,這種石塊在中國叫做「燕子石」,又稱「蝙蝠石」。顧名思義,就是石塊上的殘殼形狀很像燕子或蝙蝠。燕子石最主要的產地是山東大汶口(位於泰山附近),從明清以來就有以此石作硯,直至現在仍是有名的工藝品之一。據說燕子石硯,保潮耐涸,易於發墨,不傷筆毫,備受歷代文人的喜愛。現在大汶口一地的燕子石已被開採殆盡,主要生產地轉到了山東萊蕪,當地人民開採後自行加工做成各項工藝品,紙鎮、筆筒、擺飾、花瓶、鼻煙壺等應有盡有,賺得一筆不小的財富,可是當地的居民都不瞭解這是五億年歷史的珍貴化石。山東的蝙蝠蟲經中國地質學者研究結果證實是鐮尾蟲的三葉蟲化石。〈 圖/文陳南榮〉

 

 

資料取自中國化石網、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