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片由臺中縣社區大學石頭班學員王鎮炎提供


     


臺中縣社區大學石頭班學員王鎮炎日前在大甲溪石岡段,又撿到猛獁象的臼齒,非常難得,推斷是距今220萬年前的化石,證實台灣在冰河時期出現長毛象,這樣的化石若鑑定確認後,是臺灣中部地區第1顆猛獁象幼象臼齒的化石。


   


原本是工廠老闆的王鎮炎,因參加山線社區大學化石班課程,對撿化石發生興趣,讓他們近日更積極尋寶,最近在石岡鄉展出撿到的成品,利用閒暇到河床邊找一找,不料竟找到稀有的化石。王鎮炎說,大甲溪石岡段處處是「寶」,除了象齒外,還曾在該溪段撿到野牛、野豬、四不像等四種草食性動物骨骸化石。
王鎮炎說今年3月起,經常從神岡鄉到石岡鄉的大甲溪河床撿化石。5月20日清晨6點多,在河床落差5米處,在河床爛泥巴中,發現如同小象的臼齒,回家比對化石圖鑑、網路資料,發現是猛獁象幼象的臼齒,驚喜不已。


  


  社區大學石頭學講師李天德看過了化石後表示,疑似猛獁象,可以請學術單位再鑑定,這種化石在澎湖海溝、南部菜寮溪、恆春地區曾經發現,數量不少,但是中部地區是第1次發現。


   


李天德表示他在民國50年代,曾在台南崎頂層(距今30萬到80萬年)撿到的草原猛獁象,拿出來比對,小象的臼齒有細縫、牙齒尖銳,約0到3歲,還在吃奶,沒有咀嚼過食物,大象的牙齒則非常平整,因此王鎮炎發現應該是猛獁象幼象的臼齒。


   


李天德指出,猛獁象就是冰河時期的長毛象,台灣曾是陸地地形,因為海水上漲,暖化現象,長毛象逐漸往北移動,在北極發現長毛象的骨骼、毛皮都沒有腐爛,長毛象可能因氣候變化,在台灣無法適應而消失。


   


李天德說,王鎮炎在大甲溪石岡段撿到猛獁象的卓蘭層,距今200萬年到160萬年前,臺灣地區陸續挖到哺乳類大型動物的化石,例如北部三峽、南部崎頂層也有挖到哺乳類大型動物的化石研究報告,與中部地區卓蘭層的哺乳類大型動物的化石可以連接一線研究,應該以比較宏觀的視野,進一步探討卓蘭層的化石群。


   


猛獁象在過去的化石書籍稱為「台灣古象」,民國95年台中科博館命名為「草原猛獁象」,體型約4公尺,分布在地球各州,因冰河消退,大約1萬年前消失,現存的亞洲象、非洲象則從猛獁象進化而來。


   


發現幼象臼齒後,李天德與王鎮炎都認為可以證實台灣海峽曾經陸化,且台灣曾先後出現劍齒象、猛獁象,可能因氣候暖化,這些陸地上的動物才消失。這些珍貴化石可以再研究這2種大象的演化順序,找出過去這裡曾經出現的動物的化石證據,當作生態、鄉土教育的好教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