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髮石〈陳南榮藏〉

         臺灣雅石界將「大傘藻和所附著的海底石頭」合稱為「白髮石」或「頭髮石」。其實大傘藻是綠藻的一種,所以活體全株是綠色,但由於它為石灰質的長柄和傘部所構成,所以當它死亡時,傘部便脫落,全株呈現出鈣化的白色。

       臺灣在屏東枋山一帶大量採集白髮石,每年156月為生長期,尤其颱風過後到12月之間或大浪翻滾後上岸露出,都是採集良機。商人以每顆千元不等價格出售,由於枋山是台灣頭髮石的唯一出產地,產量不多且具神秘感,所以很受歡迎常常銷售一空。過去每當夏季風過後,海石翻身上岸利於採集,但是怕採集後上岸的白髮石的白髮會失去韌度而掉頭落,所以將傘部剪去,有人一直將傘部誤認為花,不過傘部的確具有繁殖作用,最後將石頭曬乾以達到看似頭髮的效果。

 

臺灣有媒體報導和廟宇貼著白髮石的資料,內容大多不正確,而且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到目前為此,仍是對錯參半,其實仍有澄清的必要。因此將海石上著生大傘藻的白髮石介紹如下:

一、多枝藻科大傘藻(Acetabularia major G. Martens)的學名涵義:

所屬的「多枝藻科」或「傘藻科」,日文譯為「傘海苔科」。「大傘藻」:為中文名稱。Acetabularia major G. Martens」為更完整的學名,「Acetabularia major」為一般的標法。大傘藻是綠藻的一種,因為海藻無維管束組織,所以「大傘藻不是植物」。

藻體外形可分為下列幾部份:

1、外形上:傘部(約小指印痕大),為傳宗接代的地方,因為不開花結子,故不能稱為花。

2、外形中:傘柄(一個手掌寬,成株約十公分左石),為白髮石的的髮部主體。

3、外形下:假根

由於細胞內具有葉綠素,能經光合作用產生澱粉,故藻體呈現「綠色」。

藻體具石灰質,所以堅韌,死後「傘部」掉落,「傘柄」固著在海石上且呈現「白色」,形成頭髮狀,當然,死亡後離開海水便鈣化不可能會再生長。

二、形成白髮石的條件

1、頭髮如何附在石頭上?

以「假根狀的固著器(Holdfast)」,類似根的形狀或章魚爪功能的東西,緊抓著石塊,但不是真的根,也不是從石縫中長出來。

2、需要有一個人搬得動的「海石」做為基體,太大無法搬運,太小易受浪潮翻滾、

3、需要有淺海環境適合大傘藻生長。由於台灣西部大多為沙灘不適生長,如此嚴苛條件下,造成數量稀少,因此目前只發現屏東枋山、楓港一帶近陸水淺海域。 

 

三、價值

以前被大陸學者誤判為古生物化石,或被視為一般海藻皆有提供氣體、食物和淨化水質功能。如果有人頭狀的白髮石,為賞石者最愛,保存方法最好放置在玻璃罩內,否則很容易脫落。〈圖/文陳南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