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臺灣一般人種盆景大多只著重在枝幹與葉形上的變化,但是住在台南縣新化鎮的馬景壽卻能在石頭與樹木之間,求取最佳的美感的變化,創造出全國獨一無二「中國山水式」的樹石盆景,最令人讚嘆的是每件作品都得花費二、三十年以上的歲月,而且每一盆景都是中國山水的縮影,令人嘆為觀止。尤其他用老莊哲學觀點來表現樹石之美,依照樹石自然布局,不採人工雕琢,將一草一木一石巧妙融合,呈現樹石盆景另類境界,發揚中國固有文化,甚至從樹石世界看人生。
      


馬景壽玩樹石已有四十多年經驗,剛開始他玩雅石,也玩盆栽,後來他將兩者結合,利用雅石的天然形狀,搭配不同的樹種。由於雅石尺寸不大,在上面種植樹木,因此要更費功夫,馬景壽形容照顧這些樹石除了每天定期澆水、曬太陽外,更要付出相當的心血,近年來儘管有人出高價,他也絕不割愛出售。
     


馬景壽為了讓大眾能欣賞他的心血結晶,特別在家裡開闢一座迷你「樹石盆景公園」,來展示他的全部作品,時常有民眾從全省各地趕來參觀,北部的人甚至包遊覽車南下,對於馬景壽出神入化的培育手法都讚賞不已。
     


馬景壽說:「從六十多年前接觸樹石盆景培育工作以來,總共培育兩百多盆樹石盆景,每一個盆景從栽植、輔育、修剪到茁壯,從不假手他人,對八十多歲的的人來說,猶如含辛茹苦輔養的小孩,到目前,每天花在照顧盆景上的時間至少八小時以上。」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決精神,每次讓他在談到這些樹石盆景時,內心總有說不出的驕傲。
        


馬景壽又說:「參與樹石盆景的過程,有其家學淵源,小時候在大陸,父親就投入這項活動,十二歲那年,馬景壽曾問父親為何這麼愛種樹,父親只答「健康、快樂」,這是父親在他心裡種下的第一棵樹,母親則告訴他,自己快樂還要帶給別人快樂,這是社會回饋的精神,秉持初衷,馬景壽一頭栽入藝術盆栽六十多年。大陸淪陷後隨軍隊到台灣,在軍工廠服務時利用空閒也試著栽培,退伍後,才全心全意地投入大量栽培工作。」
     


馬景壽認為:「我的栽培方式與一般盆景最大的不同是盆內的樹、石、盆、基座青苔、相關裝飾品等各項目,都非常講究,包括樹的大小、老度、葉形、方向、樹幹,石材的造型、樣式,樹石之間位置、比率、空間對比的搭配以及盆子的形狀、規格、大小、色澤、老舊,青苔的材料,人物、古廟、小船等裝飾品的擺設,都不斷求新的變化,求其盡善盡美的境界,在嚴格的要求之下,因此每件作品都能呈現完美的意境。為了培養美學素養,平時閱覽各種藝術相關書籍,並且經常與書法、繪畫等藝文人士交往,從交談中吸取美學的內涵,以便運用在盆景之上。」
    


台灣近年來經濟富裕後,玩賞樹石的人也愈來愈多,其中難免有人將之當作商品炒作,但馬景壽認為樹石藝術應該是純藝術,不應該被當作商品炒作。由於有人將盆栽當作炒作對象,許多栽植者為了迎合大眾口味,將盆栽愈種愈大,有違盆栽藝術的原旨。馬景壽也認為盆栽藝術是文人玩賞的藝品,其大小應該要以一個人能搬得動為原則,真正好的盆栽不在樹石的大小,最重要的是要能「以小見大」,雖是一棵小樹,能在小小的一方樹石間,見到大樹的姿態而且表現充滿中國山水的雅意,這才是一盆好的樹石盆栽。
      


樹石盆栽藝術最重要的就是要講求意境,馬景壽曾經將樹石經營成奇峰山水,拍成照片,許多人看完照片被其中的山水、瀑布、樓亭景象吸引,紛紛向他打聽照片中的景觀位於何處,當他說這是自己的樹石作品時,很多人都不敢置信。因此他對自己在家就能欣賞到中國山水之美,一生中最感到得意的事。如此觀念才符合玩賞盆栽藝術的意義,但是現代人盆栽愈養愈大,甚至要出動兩、三個人以上才能抬得動,變成樹玩人的地步,而不是人玩樹石了,十分可惜。
      


馬景壽又說:「玩樹石純是為娛樂,雖然有很多人願意出價向我購買,但我認為,每一件樹石都是花費數十年心血照顧,非金錢所能替代,因此我堅持不出售作品。」幾年前他曾經失竊一件作品,當時他向警方報失十五萬元,就有警察質疑小小一件作品,何以要價十幾萬元。但他說,在一般人看來一塊石頭,加上小樹也許不值錢,但那件作品是他花了十幾年功夫養成的,其中累積的心血恐不只十幾萬,樹石藝術花費的心力由此可見。盆景藝術除了喜歡,還要有文化,他傳授盆中樹石布局的技巧,培養盆景藝術要多觀摩藝術作品,景要深遠、樹要多變,道理聽來簡單,領會不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價值觀與人生態度,這些都會在他們的作品裡呈現出來。
    


研究園藝者幾乎都耳聞過馬景壽名氣,與眾不同的是,他用老莊哲學觀點來表現樹石之美,依照樹石自然,不採人工雕琢,將一草一木一石巧妙融合,呈現樹石盆景另類境界,發揚中國固有文化,從樹石世界看人生。


  


 盆景藝術除了喜歡,還要有文化,他傳授盆中樹石布局的技巧,要求學員要多觀摩藝術作品,景要深遠、樹要多變,道理聽來簡單,領會不易。馬景壽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價值觀與人生態度,這些都會在他們的作品裡呈現。


馬景壽的作品,最近常常到藝術中心、學校、甚至監獄展覽,有人對到小學設展是否能讓學生看得懂提出質疑,他幽幽的說,也許小學生心中會長小樹繼而發芽、茁壯也說不定;而去監獄則是人道關懷的表現,很多受刑人覺得原來社會上還有人在關心他們,原本樹石老人教培養盆栽更在教做人的道理。〈圖/文陳南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