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土地公

P1018963 (26)

P1018963 (27) 

土地公神像收藏研究《中》                      

三、土地公的歷史由來與傳說

A、土地公的歷史由來

土地公的民間信仰源自於對大自然的崇拜,古時候的人類對宇宙、天地、山川、河海、生物(如動、植物等)、無生物(如大石頭、器物等),認為有超越人類的神祕能量,由敬畏而起崇拜之心。

福德正神,或稱土地公、「土地公伯」、「福德爺」、「大伯爺」等親切的稱呼,土地公是管理土地之神,民間以其造福鄉里,德澤萬民,所以尊稱為「福德正神」,客家人則稱為「伯公」。

土地公的來歷,實際上是綜合了古代君王所祭「天、地、社、稷」中的地祇和社、稷之神。本來天地之神,民間是不得祭祀的,大概是後來土地公由「自然神」進化為「人格神」,民間才為祂雕像來崇拜。土地公由「自然神」進化為「人格神」,掌管一小地方,如一區、一里、一鄰之事,是個小神,只能鎮壓小鬼怪,所以人們對土地公的祈求也不大。比方說希望祂坐鎮在街頭巷尾,或田頭田尾,求「興利發財」而已。雖然只是個小神,但在祂管轄地區內,也不能看輕祂,俗語說:「得罪土地公,飼無鷄」。就是這個意思。

 土地公是土地之神,人們為感謝土地生長萬物而加以祭祀,所以土地公原為自然崇拜,因此民間俗話常說『田頭田尾土地公』。 土地公在神靈中,是地方基層的行政守護神,相當於現代的村里長或派出所所長,與民間百姓生活最為密切。其原始的職能,是土地或地境的守護神,現代的土地公,神格更為擴充,可以說是和社會民眾生活守望相助最密切、最具親和力的神明。土地公因社會變遷需求導向,「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也讓土地公變為福神與財神。

至於土地公為何稱為「福德正神」,有種種民間故事傳說,一般相信生前行善積德或佈施功德在人間,身後可因享有福德成為神明而繼續福佑人間,正所謂「善有善報」,因此土地公信仰對社會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隨著社會變遷,從土地公及其廟宇的造型變化,可以發現土地公信仰的社會現象也充滿趣味色彩,值得研究。

土地公的歷史由來源自中國的古籍,中國古代即有祭祀土地的儀式,在《禮記》載有:「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小牢。」社是土神,稷是穀神,天子祭地神,以牛羊豬三牲為大牢,而諸侯祭地神,則以羊豬二牲為小牢。

 中國古代設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官,五官之長稱正,《左傳》注有:「五正,五官之長」,又注「土正曰后土」,后土既為土官之名,亦為土神之名。

 根據《白虎通》謂:「社,土地之神也。」又謂:「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故封土立社。」

根據《禮記》亦謂:「王為羣性立社」,又謂:「社,后土也,使民祀焉」,並疏「后土,即社神也。」

《通俗篇》謂:「今凡社神,俱呼土地。」

根據《楚辭》謂:「土伯。」

《五經異議》謂:「今人謂社神為社公。」

根據以上各種古書記載中,已有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各稱呼。或因社神管祈福報功,而有「福德正神」的尊稱。

 在中國各地以稱土地老爺,或稱土地爺爺為多。而在台灣地區,則以「福德正神」及「后土」居多,有的稱為「土地公」、「伯公」或「福神」。又在城鎮及廟寺多用「福德正神」字樣,在郊野及墓地則習慣用「后土」。

 《禪林象器箋 》謂:「土地神,守護地方之神。」

  《左傳》注:「二十五家為一社。」

 由此看來,古代的社已遍及各地,先民移居台灣,開拓蠻荒,胼手胝足,辛勤開墾,內心自然產生對於土地祈求恩賜豐收,以得生存的禱望。不僅視土地之神能護佑五穀豐收,且能保佑家畜興旺,人與天爭,祈神保佑,自屬難免,致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說。

事實上,民間對土地公祭拜的信念,也隨著時代背景的變遷而逐漸改變,土地神不僅是農人祭拜的神,由於祂能使農人致富,而轉化成「財神」,目前的礦業、漁業、商業以及金融、建築業者,也都祭祀土地神,期望能從土地神的財富中,分享利潤。土地神的信仰意識,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由司掌土地之神,而兼職財神,成為現代社會各階層人士普遍祭拜的神明。

 

B、土地公的民間傳說

臺灣許多行業都會拜土地公,包括商人、漁業、營造業、金融業、餐飲業、屠宰業等,通常每月農曆初二、十六日都要拜土地公,謂之「做牙」,農曆二月二日是土地公誕辰,是為「頭牙」,十二月十六日則為「尾牙」。

農曆八月十五日農民有個習俗會在田埂上插上土地公拐杖土地公柺杖係利用竹子綁上金紙後完成,其流傳意義說傳有二:

1.感謝土地公保佑農作物豐收。

2.趨魔避邪。

土地公流傳於民間的傳說甚多,下列摘要介紹幾種。

據說,伯公為周朝官吏,名叫張福德,為人公正,體恤百姓生活困苦,做了許多善舉,但他死後,接任的官吏,上下交征,無所不欲,民不堪言。這時,人民想到張福德為政之好處,念念不忘,終於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稱為「福德正神」。

又據說,在周朝,有叫張福德者,是當代上大夫的家僕。他的主人赴遠地上官就任,家中只留有愛女,其幼女思念心切,欲往見父親,張福德乃伴她千里尋父,途中遇到風雪,女孩受凍將死,張福德脫其衣保護她,她的性命雖然保住,張福德自己却凍死。臨終時,空中顯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僕之封號。上大夫感念其忠誠,建廟祭祀。周武王贈號「后土」,後世稱為土地公。

又有一說,昔時一老翁,於路上拾得鶩卵一個,帶回家讓母鷄孵,孵出一條蛇來,老翁飼養於家中,不料有一天老翁外出時,該蛇闖出捕食鄰人鷄鴨,老翁知悉後,乃將蛇放逐於山中。但在此後,蛇經常加害人畜,皇帝則布令除其禍害,但是沒人敢冒險嘗試。此時,老翁遂奮勇而去,,將蛇刺殺。老翁要求皇帝賜他為公,此後就司掌土地,而稱為土地公。

另有一說,昔時有位老翁,專精於農事,熱心公益,溫厚篤實,指導人們灌溉耕作,廣教人民殖產,使人們從土地種植中獲得收益。死後人們紀念其恩澤而祭祀他,尊稱為「土地公」。

還有傳說,古代有一個人,名唐蕭,此人身體肥滿,死時留白髮黑髥,其像貌有福德之相。生前,精於農漁,又經常救恤貧民,而其家財却從未因此而失。蓋因土地公的財富,必由天上源源而來,用之不盡。

「后土」在台灣民間即為守墓地之神,也是土地公。據傳秦始皇,築萬里長城,徵用天下壯丁。孟姜女的丈夫築城而死,孟姜女夫妻情深,爬山越嶺,萬里尋夫,聞之丈夫已故,悲痛交集,淚灑長城,以致城崩八百里,露出白骨無數,孟姜女難覓夫骨,忽見一老翁,謂:「妳咬破手指,血滴白骨,染血的就是妳丈夫的骨骸。」果然尋到夫骨。當她抱骨歸途中,漸生皮肉,似將生還,老翁恐死者生還有違天命,乃教孟姜女說:「抱骨踏途不便,可以裝袋背負」。女依所言,遺骨鬆散,恢復原狀,孟姜女不悅,責怪老翁誤事,老翁概允為其丈夫手墓土,這就是墓地前旁必有「后土」的由來。從上敘「土地公」人格化的形象來看,土地公心腸善良,溫厚篤實,樂於助人,這種形象便是「土地公」神像的來源。

臺灣民間流行一個傳說,當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保護老百姓,曾詢問祂有甚麼抱負,「土地公」奏:祂希望世間的人,個個有錢,快樂過日。「土地婆」當面反對說:「這樣子不行。世間的人,應該有富有貧,富的富上天,貧的貧寸鐵,才能分工合作,發揮社會的功能。」土地公說:「那麼,貧窮的人,不是太可憐嗎?」土地婆再反駁說:「不然的話,以後我們的女兒出嫁,有誰來抬轎子呢?」土地公無話可答,逐放棄祂的抱負。因此世間才會發生貧富之別。現在一般的人,,尊稱土地公為「福德正神」,備加尊敬。土地婆自私自利,亂出餿主意,當然不受歡迎,把她當作「惡婆」,大家都不肯供奉祂了。

為了這個緣故,台灣地區的許多伯公廟,祇供奉「伯公」單身,不供奉「伯婆」。尤其是鄉間郊野的小伯公廟,都沒有祭祀「伯婆」。伯婆的塑像,通常都抱有一個嬰兒,好似註生娘娘。

到底土地公神像應該放在桌案上面,還是應該放在桌案下面奉祀呢?

臺灣土地公神像應該放在桌案上面祭拜,目前台灣地區奉祀「伯公、伯婆」,不論祠廟或是人家,一律都鄭重地把神像,供奉在桌上。即使田頭田尾高不過一、二尺的小祠,不能擺設神案,也把神像放在石板或水泥台上奉祀。但是有些較為偏僻地區的小伯公、沒有寺廟,只好放在較大的樟樹或榕樹下屈身,「伯公」就坐在地上了。但是大陸沿海〈廣東、福建〉一帶與香港、澳門、東南亞地區,大多放在地上或大門口甚至放在桌子下面當財神祭拜

據說明太祖朱洪武常常微服出巡,某一天,在路上碰到一個監生,二人相邀進入酒店,偏巧已經客滿,二人找不到空位,朱洪武回頭,看到店裡奉祀一尊「福德正神」,他把「伯公」神像拿下來放在牆壁邊地上,說:「你的桌子請讓我坐」,就和監生對飲,詢問監生說:「你那裏人?」監生答:「重慶」。朱洪武便出一題對子,請他對說:「千里為重,重水重山重慶府。」監生對說:「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二人歡飲而散。酒店主人把「伯公」移回桌上。

 那一夜,夢見「伯公」對他說:「皇帝命令我坐在地下,你不要把我移在桌上」。據說不把「伯公」神像放在桌上奉祀,就是為此原因。

 

土地公娶老婆之傳說

依地方民俗習慣,土地公娶老婆之說有兩種解釋,一、神明的人格化,在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之下衍生而出;二、土地公想告別「羅漢腳」的單身生活,此現象較常見於近年來才興建的土地公廟。

有時人們常用人間的習俗來看待神明,人間講究成家立業,神明的世界也應如此;尤其神格低、卻與世人最密切的土地公,熱心者或廟方重要管理人員,在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之下,會夢到土地公想要娶老婆的情景。

另一種比較靈異的說法,則是土地公真的想娶老婆,是人們的夢幻想像,由夢境去想像安置土地公娶老婆的場面。也有人認為土地婆要持家,心思比較精明,或流於小氣刻薄,而不願供奉土地婆,但是以擬人化角度而言,幫土地公娶老婆,不僅反應出人們對成家立業的渴望,也讓宗教信仰更充滿「事神如神在」的人情味。〈註2

arrow
arrow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