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戀戀雲林溪打開斗六門
斗六門清代戰争的歷史故事。
斗六門清代戰争的歷史記載在清代《雲林縣採訪册》和中央研究院藏有一幅『清乾隆年間林爽文事變斗六門激戰圖』,當時斗六門地區民軍可能就是隔著現在的「雲林溪」激戰,配合清北京朝廷所遣之福康安、海蘭查等軍隊,開城門迎戰;並激戰於斗六門大街,死傷慘重。
斗六門縣丞等方振聲、馬步衢和其眷屬全數殉職,後來清廷於斗六門北建『昭忠祠』。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又爆發「戴潮春事件」,地方官吏、仕紳和居民受害死傷慘重,事件平定後官方將此些忠骸葬於斗六門南郊「義塚」,也就是現今斗六市社口公墓前的『靖安寺』和『萬姓公祠』,前者是收埋戴潮春事件死難之遺骸,後者則是包含清光緒末大小民變,以及日治時期『雲林大屠殺』的近萬人遺骸,而此處就是目前四週三面為雲林溪所環繞著。
到了日治初期,原『昭忠祠』已漸傾圯,於是乎當時的嘉義廳斗六支廳長乃將該地拆除,改建斗六武德殿演武場及武德殿事務所。然而位於雲林溪一帶又形成日治初期曾驚動日本國會和國際聯盟的『雲林大屠殺』,除了在斗六大街發生激戰外;當時為明治末期、大正初期,當時斗六支廳利用歸順式的舉行,將參與歸順式之近千名斗六門地區民眾,殺戮殆盡。葬於今日斗六市社口公墓的百姓公廟與靖安寺。
#請參閱《雲林文獻革命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榮文史工作室 的頭像
    南榮文史工作室

    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