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林縣貓兒干遺址田野踏查記錄。



















走過必留痕跡。
時間過得真快,10年前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師生尋找雲林縣麥寮海豐港遺跡與平埔族貓兒干、南社遺址田野調查。在田野調查發現許多陶片.青花瓷片,有一位熱心的農民騎摩托車經過,停下來講述番王墓的傳説故事。
#附記2005年媒體的報導「雷厝遺址」千年貓兒干文化】雲林麥寮「番王墓(虎尾壠王)」之謎 挖出大量貝塚、鹿骨遺留 當時生活型態以農業為主 當地有王城、王城路、王城溝、番仔溝、番仔城、番仔墓的古地名存在。
聯合報/記者王傳明/麥寮報導〔2005/12/10 〕
雲林麥寮「番王墓」之謎 「雷厝遺址」聲名大噪
雲林麥寮鄉雷厝遺址因傳有「番王墓」,而聲名大噪,由於地方民眾常在整地時挖到古文物,卻隨意丟棄,造成文化遺物遭受破壞,讓地方文史工作者很痛心,計畫推動成立雷厝遺址文物館,妥善保存這批文化資產。
雲林麥寮鄉雷厝村居民曹福星89年整地時,僱用挖土機挖掘出不少陶瓷器及貝殼,通知中研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到當地試掘,後來發掘出土的文化遺物有夾砂陶、瓷片、瓦片、硬陶、鐵器、玻璃珠、瑪瑙珠與骨器。這些文物的出土,顯示當時生活型態以農業為主,而大量貝塚的發現,則表示依賴海洋資源程度很深,且大量出土的鹿骨遺留,說明當時也依靠狩獵維生,同時也有可能利用鹿肉、鹿皮進行貿易,換取其他生活資源。
劉益昌認為,這些出土遺物可能與文獻記載中國明朝以來的海外貿易行為有關,透過遺址研究,有助於了解荷治時期,台灣原住民社會與外界,甚至與中國東南沿海漢人之間的互動與交通狀況。
台灣雅石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陳南榮認為,貓兒干文化目前發現的遺址在濁水溪口南岸,相當集中,包括貓兒干、豐榮、雷厝、施厝寮等4處,根據初步調查與試掘,發現這些
遺址年代略有早晚差異。
貓兒干遺址的漢人瓷器,包括青瓷、青花瓷。雷厝、施厝寮則以青花瓷為主,年代較晚。這些相鄰的遺址是否顯示同一聚落,或是不同的發展階段,則有賴考古工作進一步確定。目前地方文史工作者已蒐集大批當地出土的文物,希望透過妥善整理展示,讓民眾了解早年社會生活狀況。
#文史工作者陳南榮整理雷厝遺址出土的瓷器銅器 蔡智明攝。
雲林麥寮「雷厝遺址」 屬於「貓兒干文化」
(「番王墓」當時是否有「虎尾壠王」存在?當地有王城、王城路、王城溝、番仔溝、番仔城、番仔墓的古地名存在)
雲林麥寮的「雷厝址」,屬於「貓兒干文化」,主要分佈在濁水溪沖積平原地區,金屬器時代最晚期的史前文化,年代可能在距今1000年開始,延續到歷史時代初期才逐漸消失。
#關於貓兒干社
貓兒干社(basjekan、badsikan);(臺灣話:Bâ-jî-kan-siā),又寫為茅干社、麻芝干社,是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群中羅亞族的一個社,社址位於今雲林縣崙背鄉豐榮村,當地傳統地名仍然稱為貓兒干(臺灣話Bâ-jî-kan),社地範圍包括今崙背鄉與麥寮鄉一帶。
清康熙年間,該社社地逐漸贌給漢人開墾,《康熙臺灣輿圖》(約1699年-1704年間繪製)時稱為茅干社。
貓兒干(臺灣話:Bâ-jî-kan),現稱豐榮,是臺灣雲林縣崙背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鄉西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豐榮村不含西北端、五魁村北部凸出部分的西半部、舊庄村西部、草湖村西北端。
台灣清治末期,貓兒干地區為一平埔族街庄,稱為「貓兒干庄」,隸屬於布嶼堡。該庄北隔濁水溪與下牛稠庄、下山腳庄為界,東與草湖庄為鄰,東南與舊庄、五塊厝庄,南邊為大有庄、興化厝庄,西邊為施厝寮庄、雷厝庄[1]。
1901年(日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斗六廳。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該庄編入「崙背區」,仍隸屬於斗六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全台二十廳合併為十二廳,崙背區改隸屬於嘉義廳。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該庄改制為「貓兒干」大字,隸屬於臺南州虎尾郡崙背庄[2]。
戰後崙背庄改制為崙背鄉,隸屬於臺南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46年8月,崙背、麥寮分治,本地區仍隸屬於崙背鄉。1950年9月,雲、嘉、南分治,崙背鄉改隸屬於雲林縣。
聚落分佈: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貓兒干,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此外,本地區尚有中佃厝、西佃厝、東佃厝等聚落。
交通:
縣道154號(豐榮路),是六輕廠至林內的道路,也是雲林縣最北側的橫貫縣道,大致以西偏北-東偏南走向經過貓兒干地區中部偏南地帶。由該道路向西偏北可前往施厝寮、橋頭、許厝寮並止於六輕廠前的外東環路路口,向東偏南可前往二崙、西螺、莿桐、林內並止於省道台3線路口。
參考資料:
1、雲林縣貓兒干遺址文化內涵報告。
2、(維基百科)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