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肉形石的真與假?
圖/文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陳南榮
大陸來臺灣旅遊一定要到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參觀,在故宮的陳列室中,肉形石與翠玉白菜是必看的兩大文物,因此筆者特別介紹肉形石的真與假?讓想來臺灣旅遊的石友屆時仔細瞧一瞧!
根據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資料:『肉形石,是於清朝時期的一個宮廷珍玩,現存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肉形石的由來是一塊自然生成的瑪瑙,瑪瑙生成過程中受到雜質的影響,呈現一層一層不同顏色的層次,外觀看過去就像一塊肥嫩的東坡肉,因而稱「肉形石」。
在故宮的陳列室中,肉形石與翠玉白菜是故宮人氣最旺的兩大文物,因此兩物經常擺在一塊供參觀者欣賞。此件肉形石乍看之下,像不像是一塊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間的「東坡肉」?瑪瑙類礦物在大自然中,由於經過漫長歲月的累積,在不同的時間點,雜質影響乃至生成的顏色不同,呈現一層一層不同的色澤,製作此件肉形石的工匠,將原來質感豐富的石材加工琢磨,並將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這件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都逼真展現的作品。』
傳說:故宮博物院這一塊豬肉形石,許多人都提出一個問題,是天然的?或是人工的?
也有傳說,這塊豬肉形石有可能是經藝術家用過功夫的,這塊石頭,原來有些像肉,藝術家用他們的經驗,加以添加顏色,使它更像一塊紅燒肉。對於如此肖真的豬肉形石,筆者自己的看法呢?
到底這塊內形石是不是天生的呢?其實只要明白瑪瑙礦物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形成的,就不會懷疑這塊肉形石是天生的了。
在自然界中岩石和岩石間,常有一些裂隙與空間,富含二氧化矽的水在其間流動,在適當的溫度和壓力下,逐漸在洞壁上沉積出固體的玉髓來。經過漫長的歲月,層層堆積,每段時間水中所含的雜質不同,所以每層的顏色也不同。不透明的玉髓又可稱作「碧石」。這塊肉形石,就是有一層一層不同顏色的碧石。
筆者到內蒙旅遊就得到兩顆天然形成戈壁的內形石〈如圖〉正如宋代蘇東坡食豬肉詩云:「黃州好豬肉,價值等糞土,富貴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漫著火少著水,火候定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由此詩涵意可見一斑,此兩顆肉形石,皮、脂、肉三層溫潤油亮,燉煮爛熟般,若能配得上一碗白飯來,絕對飽得咱们心口開。望石能增加食欲也是玩石賞石的樂趣之一。
#(圖片攝於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參考資料:
1、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網站
2、故宮博物院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