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代斗六大街的歷史沿革
斗六門的古早俗語:「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
街頭媽祖間是指受天宮,街尾觀音亭是指永福寺。古早的媽祖間在北門位於現在的中信託,古早的永福寺在南門,現在的位置與古代是一樣位於郵局旁。
清代的斗六大街是指現在土地公廟前面的街道,街道兩旁都是竹管厝。往土地公後面成功路小巷走就是涵碧樓的原址,當時涵碧樓的大門是面向雲林溪,還沒有斗六太平老街;斗六太平老街最早建於1908年。可能是1906年發生斗六大地震竹管厝都倒塌,1906年開始街道重劃出太平路。斗六街太平路就是現在的太平老街。
「街頭媽祖間」即指斗六大街的起點受天宮,現在的位置是圓環旁的水利會和中信託。
街頭媽祖間是清代祭祀天上聖母媽祖的受天宮;受天宮是指建於乾隆元年(1736),位於斗六堡北方,前後兩楹,前祀開台聖母六尊,後祀孔子、佛祖和雲林縣丞姚鴻祿位,乾隆元年御賜國庫重修列入官祀。昭和十三年(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日本政府在臺灣強制執行皇民化運動,勵行通俗信仰寺廟神昇天政策時,強制拆除,龍門書院、雲林縣丞姚鴻祿位,亦受池魚之殃。現在的受天宮是後來才在莊敬路重建。
「街尾觀音亭」即指斗六大街的永福寺;永福寺位於斗六市郵局旁,建於清乾隆年間,供奉觀世音菩薩。永福寺經多次翻修增建,所存文物僅剩石香爐及廟門的石獅,另外保有斷裂的「斗六門橋」碑基石,寺廟頂上豎立大型觀音神像為斗六街上一大標誌。
案:因為清代的受天宮和永福寺是位於現今斗六大街的街頭街尾,也是斗六人信仰中心和經濟的地標,影響斗六街商業繁榮甚大,才流傳這句:「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的諺語。
參考書目:
1、臺南州祠廟大觀
2、雲林縣採訪冊
#斗六門受天宮的歷史沿革。
今天到斗六市莊敬路55號受天宮參拜媽祖婆保平安,順便到廟宇四周走走,看見廟內歷史沿革解說和文物的說明,發現了歷史的真相,媽祖間的由來原來是如此,現在叫做受天宮。
根據《雲林縣採訪冊》第15頁記載,古早受天宮地址在雲林古城斗六堡北門內,古早叫做天上聖母廟,建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旁邊就是龍門書院。(現在的位置大約是斗六圓環中信託銀行。)
到了昭和八年(1933年)12月,日本人相良吉哉編輯《台南州祠廟大觀》,書中有受天宮和永福寺的老照片和興建的年代以及管理人是鄭芳春先生。
到了昭和八年,民國26年(1937年)推行皇民化運動之後,受天宮和永福寺兩座寺廟同時毁於無名火,媽祖婆神像和寺廟建築物大量流失,成為歷史公案,斗六市受天宮和新興宮的沿革都有詳細說明,有興趣這一段歷史的朋友,可以到斗六市受天宮與永福寺.新興宮拜拜.祈求平安身體健康並探討斗六門的歷史真相。
其實百姓的祈求不多,只求安居樂業,生意興隆,身體健康,家庭美滿幸福。
參考書目:
1、臺南州祠廟大觀
2、雲林縣採訪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榮文史工作室 的頭像
    南榮文史工作室

    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