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斗六門永福寺的歷史沿革。
斗六門古早諺語「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
清代斗六門永福寺位於斗六堡古城的南門內斗六溪的旁邊,根據雲林縣採訪冊記載:「永福寺建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陳玉芝倡捐監修。」現在的位置不變,古廟因為被火燒重建幾次,變成現在的永福寺。
在斗六門永福寺可以看到斗六門橋與石碑的底座.受天宮的一對老石獅,廟門對聯是斗六中學第一任校長吳景箕的大作。

今天到永福寺觀音亭拜觀音菩薩保平安最實在,順便到廟宇四周走走,看見歷史的遺物石獅.柱礎.斗六門橋碑底座等等,發現了歷史的真相,觀音亭的由來原來是如此現在叫做觀音殿,永福寺旁邊代天府就是奉祀池府千歲,地址在斗六堡南門內,古早在雲林溪上面有一座斗六門橋,清代乾隆五十年立石碑是斗六門通往柴裡社的番社口,現在這條路叫做中山路,左側才有社口里和镇南里的地名?因為斗六門橋碑座還存在,放在通往東停車場的通道,意外發現掛满垃圾,現在廟方已經把石碑移到停車處旁和石柱一起堆放,由此可見地方政府和百姓對文化資產不重視的程度?
其實百姓的祈求不多,只求安居樂業,生意興隆,身體健康,家庭美滿幸福。
(攝於斗六市永福寺)
參考書目:雲林縣採訪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榮文史工作室 的頭像
    南榮文史工作室

    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