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Uncategoried (969)
- Feb 01 Fri 2019 08:58
國立斗六高中校歌詮釋
- Jan 31 Thu 2019 14:16
雙喜字碗
喜氣洋洋!紅雙喜字花瓣紋碗。除夕年夜飯用來吃飯,應該感覺會很不一樣。
- Jan 31 Thu 2019 12:41
國立斗六高中校徽詮釋
記得斗六高中六十周年校慶要出版一本專輯,邀請我回學校開會策劃,特別撰寫斗六高中的歷史沿革,校徽與校歌的詮釋:
斗六高中的校徽經過多位老師精心設計製作。內容由「斗中」為圖像中心,五朵花瓣組成,「五」代表五育,是為五育均衡的意思,五朵花瓣代表初展的花朵生氣蓬勃,整個圖像的意義是在陳述斗六高中的學生在五育均衡的環境下學習成長,將來必定成為國家的棟樑。
- Nov 13 Tue 2018 08:31
斗六市的歷史文化真好
斗六市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古城,在《雲林縣採訪冊》斗六堡記載雲林古城在斗六門分東.西.南.北門大約四千公尺,今年斗六市公所出版《斗六真好專輯》採訪本人,說出「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的歷史沿革。
- Oct 01 Mon 2018 13:10
廣東英德黃蠟石
廣東英德黃蠟石欣賞
廣東英德出產一種含鐵的石英質砂岩,它的名字叫做英德黃蠟石,二十年前台商大量進口入台灣市場,外表顏色與基隆的特產黃蠟石很像,外行人確實看不出來,現在大陸黃蠟石大多磨得亮亮,價格已水漲船高了,當時的黃蠟石外皮古樸,造型變化很大,意境高超,耐看十分。
- Aug 18 Sat 2018 20:27
炊仔飯以前叫做福州八寶飯
炊仔飯的故事 製作炊仔飯的小飯碗。
記得民國三十八年之後,斗六有許多福州人,有些人為了生計從事路邊麵攤賣麵和飯生意,我家民國四十二年在現在西市場愛國街,當時愛國街有稅務局和煙草局,我老爸的麵攤就在靠葉外科外面路邊擺攤,賣的簡單的啦仔麵,陽春麵和炊仔飯,當時叫做福州八寶飯,後來被人學習之後,改名字叫做炊仔飯,到現在我還記得炊仔飯的作法,作炊仔飯的碗口徑十公分的小瓷碗,碗內先摸豬油,放豌豆,切絲的豆皮或蛋皮,細肉,填上飯壓緊,再放在蒸籠蒸熟,客人要吃時,再反壓在盤子上放肉鬆,黃瓜,淋上醬料就完成了香噴噴的炊仔飯,一碗炊仔飯當時的價錢一元新臺幣。後來在中華路靠近以前遠東戲院路口和太平老街土地公廟還有福州老鄉開的麵攤也稱為炊仔飯,他們的生意和口碑都不錯。這些炊仔飯的小飯碗,後來也被當作製作碗粿的小碗。
- Aug 10 Fri 2018 17:28
退伍證明書
八八節前夕自我消遣一下,在民國五十年代每天喊著『要反共抗俄,解救大陸同胞,堅決反對共匪混入聯合國』當兵服役是將生命奉獻給國家,可以說是不知死活的年代裡,當年還能活著退伍回家真好,退伍令的信約竟然是終身嚴守軍事機密,今天特地將它找出來亮相,當年算我運氣好,感謝 識貨的連長從訓練中心接我到湖口裝甲部隊當經理兼駕駛,從三年陸軍兵變成兩年的服役,莫名其妙少了一年當兵,退伍後分數還優待10%,讓我意外考上大學改變了我的一生,感恩。
- Aug 06 Mon 2018 23:08
武將騎馬的交趾陶
台灣早期交趾陶欣賞!武將騎馬姿勢雄糾糾氣昂昂!
- Jul 28 Sat 2018 07:13
斗六市牛墟消失了
已消失的斗六牛墟
斗六是早期牛隻交易集散中心「牛墟」不僅是交易市集,亦是農村居民聯絡感情之處;早年牛墟交易場面,不亞於節日慶典,人潮和牛隻可用「人山人海」及「牛山牛海」形容其熱鬧、溫馨,濃厚人情韻味是長輩們不能抹滅的記憶。讓大家了解牛墟文化曾經走過的風華歲月以及其中隱含的珍貴情感,並讓下一代記得斗六這片土地的往日風情故事。今天再去找牛墟橋的橋頭「牛墟橋」三個字也沒找到,所以沒照片貼文很遺憾。(感謝林裕悌提供照片)
- Jul 15 Sun 2018 07:40
鳳鼻頭遺址
民國91年七月十五日在〈南主角雜誌〉發表《高雄古文明的源頭鳳鼻頭遺址》!
- Jul 14 Sat 2018 08:19
台灣碗盤 手繪鶴紋盤
早期製作鶴紋盤是利用模型工具,先以石膏灌入模型壓模製成,待成型陰乾後,再加以上釉高溫燒製,製作過程極為費工複雜,最後方能完成鶴盤成品。鶴的尾、頭是青花與紅單頂都是人工手繪完成。
- Apr 14 Sat 2018 10:24
金門退伍記念物
民國六十年代金門還是砲聲隆隆,當兵抽到金馬牌,心裡很怕可能戰死沙場,在金門當兵能安全退伍是個幸運兒,所以連上的同志會送退伍記念品是很珍貴的情誼,但是時間久了,退伍記念品當廢棄物丟了,你丟我撿,我幫你保留下來當歷史的見證物。
- Mar 31 Sat 2018 22:49
西瓜石製成的石錛
西瓜石是輝綠岩,紋路很像西瓜的皮,所以才稱為西瓜石。西瓜石產於台灣東部海域,是玩石者的最愛,產量不少,現在精品的西瓜石越來越少,可是西瓜石早在幾千年前,台灣史前人類已經會使用西瓜石當石器。由花蓮陳啟仁先生提供一塊西瓜石磨製的石錛,出土地點:花蓮新社遺址,年代:新石器晚年大約距今兩千八百年前,這塊石錛就可以做為台灣歷史的見證。
- Mar 27 Tue 2018 07:32
塑膠做的神像
石話石說 有些人喜歡收藏老神像,因為有年代的神像價位很高,不肖商人開始動腦筋用塑料模型做得像古老的外表紋路,不懂石頭或木頭結構成份的人士很容易上當,只要懂得石頭和木頭的本質有天然的紋路和重量,塑料模子打造的神像只要用打火機燒底部有濃濃的塑膠味道保證是假貨!
- Mar 26 Mon 2018 08:11
斗六門臥雲齋
日本時代青年寫真館在斗六市雲林路,也是清代末年黃紹謨的臥雲齋應該是當時斗六門斗山吟社.雲峰吟社集會地點,所以這張照片對斗六市的文學歷史價值很珍貴,對當時的傳統詩文學研究很有幫助,也有可能斗六西公學校創校就是在這裡由黃紹模秀才提出。(照片楊東熙醫師提供陳南榮翻拍)
- Mar 21 Wed 2018 09:24
看恐龍與恐龍蛋
坐火車到台北欣賞恐龍,恐龍的蛋蛋很好看,恐龍蛋欣賞。(攝於台灣博物館土地銀行展示館)
- Mar 20 Tue 2018 07:13
斗六市福州萬姓公祠
位於斗六市鎮南路的福州萬姓公祠見證福州師傅來台奮鬥史!是雲林縣具有歷史價值特色的地方信仰中心!清明、端午及中秋節都有來自全國的家屬來斗六市祭拜追思。建議政府應列為歷史建築保存維護。
- Mar 17 Sat 2018 11:22
斗六門古城與柴裏社(下)
雲林縣古城與柴裡社補述(下)。光緒二十年1894年倪贊元纂輯《雲林縣采訪冊》斗六堡內村社戶口『頂柴裏莊,下頂柴裏莊八十四戶,三百一十丁口。柴裏社附城,共六十二戶,屯外委一員,屯丁三十八名,餘丁口五百零一。』證明1894年斗六確實有柴裏社,大約城內城外還住八百多人,頂柴裏和下柴裏到現在還存在,名稱不變,距離斗六市四公里左右,該村莊漢化嚴重,只找出彭達雄與彭見賢先生承認他們是平埔族後代還提出許多證物。附城就是靠近斗六古城當時共有六十二户,自從民國九十五年編寫《斗六市志歷史篇史前歲月和原住民天地》之後,繼續調查斗六市周圍的地下遺跡,在一流街.真一寺附近,鎮東路,鎮北路.成大.雲林國小後方.林頭里.人文公園等地,都有發現瓦片.古磚頭.青花瓷片,當地在蓋住宅挖地基時出現許多清代以前有人居住的遺跡,尤其在民國104年,很意外在靠近雲林溪的社口公墓發現社口遺址,依據社口遺址挖掘報告,確認社口遺址在一千年前與平埔族有關的遺址,出土有青花瓷片.安平壺.夾砂劃紋陶片與貓兒干社文化有關,讓許多學者大開眼界。因為《熱蘭遮城日記》只記載兩則《斗六社》記錄,康熙五十六年(1771)周鍾瑄撰《諸羅縣志》以及《康熙台灣輿圖》有一張番俗圖標明柴裏社的存在與斗六門的距離四里,但是《諸羅縣志》的內文都稱為斗六門,因此很有可能柴裏社到了1894年已經剩下八百多人,1771年斗六門隸屬諸羅縣,斗六門平埔族應該還很多,可能漢化嚴重被迫遷徙他地,一千年前也有可能是貓兒干社的天地?很有趣吧!對斗六市文史有興趣的話請參閱《斗六市志歷史篇史前歲月與原住民天地》
- Mar 16 Fri 2018 17:49
斗六門古城與柴裡社(上)
雲林縣古城與柴裡社補述(上)。光緒二十年1894年倪贊元纂輯《雲林縣采訪冊》斗六堡『斗六堡,附縣;縣城建於斗六街,周圍一千一百六十丈,土牆高五尺,寬八尺,濠深七尺,廣八尺,種竹為城,分東西南北門。』證明斗六當時是縣城也是雲林縣古城分東西南北門,研判地理位置東門可能在中華路與永安路.平等街附近,南門在太平路和中山路交會處郵局前面,西門在西平路西莊尾附近,北門在鎮北路與民生路交會處,可惜光緒二十一年(1895)九月日軍過濁水溪由樹仔腳(饒平)再過虎尾溪由北門(現在鎮北路)用大砲攻入斗六,當時有可能就廢城了,現在只留下城頂街讓後代子孫懷念。
「城內斗六街,西莊尾,番社,番仔井,二千六百八十戶,一萬零五百丁口。」古城內有斗六街和番社;城內番社就是當時的「東和街在縣城東門,俗稱番社。」研判現在的位置是中華路東市場一帶,當時可能還有平埔族居住。至於番仔井記得小時候時常到新興宮前廣場玩耍,在廟埕前以及大同路與中華路古宅內看到幾口番仔井,百姓每天都要取井水使用,可惜現在都消失了,好在鎮南國小內還保留一口番仔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