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振華出示考古出土的複製品。 2012-8-26自由時報(記者湯佳玲攝)
目前分類:Uncategoried (969)
- Aug 26 Sun 2012 09:52
人物專訪 臧振華水下考古 與鯊魚群對峙
- Aug 19 Sun 2012 09:49
卑南遺址4玉器 初審獲列國寶
卑南遺址4玉器 初審獲列國寶
2012/08/17 18:48 中央社
- Aug 19 Sun 2012 09:48
小小航空郵票 近代史在裡面
小小航空郵票 近代史在裡面
- Jul 10 Tue 2012 06:07
呼倫貝爾草原與海拉爾
呼倫貝爾草原與海拉爾
- Jul 06 Fri 2012 15:32
中國北極村與漠河之旅
.北極村中的「中國最北點標示」北極村號稱中國黑龍江省漠河縣最北、中國最北的城鎮。北極村位於北緯 53°33′30″,東經122°20'27.14"。 北極村是中國唯一觀測北極光的最佳地點。
- Mar 12 Mon 2012 10:26
臺灣白色蝴蝶蘭
台灣阿嬤與阿媽蝴蝶蘭
臺灣是蝴蝶蘭王國,白蝴蝶蘭在台灣園藝界一般俗稱為阿嬤,這是它種小名前兩個音節的的諧音。過去台灣產的白蝴蝶蘭也被歸並在這個種,所以台灣白蝴蝶蘭常被稱為台灣阿嬤。台灣原產的蝴蝶蘭有兩種,其中台灣蝴蝶蘭被稱為「台灣阿嬤」,為什麼有這麼親切的暱稱?有人說因為她象徵台灣精神,就像台灣的阿嬤們一樣堅毅純潔;也有人說因為她有個學名Phalaenopsi amabilis,阿嬤是amabiles前兩音節的音譯。 蝴蝶蘭在蘭科的家族裡有「蘭花之后」之稱,台灣的蝴蝶蘭1879年在蘭嶼被發現,1952年得到國際蘭展冠軍,此後聲名大噪,她也被迫從世居的幽谷山林中,走到鎂光燈焦點下。人們為她的純潔美麗痴狂,大量採摘結果,目前要找到野生種幾已不太可能。 破解蝴蝶蘭密碼 我獨步全球 〔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台北報導〕剪下一小塊蝴蝶蘭葉片,用液態氮急速冷凍研磨成粉,再加DNA抽取試劑解密,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花了三年,解開全球五十六種原生蝴蝶蘭的DNA解密與定列工作,建立全球第一個原生種蝴蝶蘭「指紋」資料庫,有助於了解蝴蝶蘭的親緣關係與開發育種研究。 農委會高雄區農改場花卉研究室副研究員蔡奇助表示,蝴蝶蘭素有「蘭花之后」美譽,經過三年耗資近兩百萬元,終於解開五十六種原生蝴蝶蘭的身分密碼,如同商品識別條碼或人體指紋般,日後只要靠DNA即可鑑別品種,小如針頭的蝴蝶蘭種子亦可解開身世之謎。
- Feb 23 Thu 2012 13:20
樟湖貝殼化石區 怪手重創
樟湖貝殼化石區 怪手重創
貝殼化石區的岩床,在挖土機輾壓後,破裂粉碎。 (自由時報記者詹士弘攝)
- Jan 13 Fri 2012 13:23
談活化石
活化石,又稱孑遺生物,是指任何生物其類似種只存在於化石中,而沒有其他現存的近似種。這些種類曾經從主要的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並保留過去原始的特性。 活化石是從早期年代到現今在構造上並沒有太大轉變的生物,有著原貌並且能適應環境的改變而延續至今。通常指的是某種動物或植物,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其型態都還保持在原始狀態者,我們便稱其為活化石。例如銀杏、鸚鵡螺、鱟、龍宮貝、腔棘魚、水杉筆筒樹 〈台灣桫欏〉、臺灣水韭、中華鱘等。 我第一次看到魚的化石時,就被鮮明的輪廓感到驚奇萬分,幾億年前的破石片裡還能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尤其看到片片魚鱗和歷歷可數的魚鰭魚刺魚肚清清楚楚烙印在堅硬的石頭上,確實令人嘆為觀止!直呼不可思議!所以就叫做『大智若魚』了。本文以中華鱘化石與腔棘魚化石為例
- Jan 11 Wed 2012 11:35
魚與魚化石的資料
魚是終生生活於水中,以鰓呼吸,以鰭運動,體多呈紡錘形,並覆以保護性鱗片的變溫性脊椎動物。經過約四至五億年歷史長河的演化,魚已發展成動物世界的一個大家族,牠是脊椎動物的鼻祖也可能是你的祖先。 魚類分為三大類:
一.圓口綱,是最原始的魚類,它們的骨骼全為軟骨,無上下頜,故又稱無頜類,現存種類不多,可分為盲鰻目及七鰓鰻目兩個目。
- Jan 01 Sun 2012 13:07
雲科大碗盤展 畫「蝦」表謝意
雲科大碗盤展 畫「蝦」表謝意
- Dec 16 Fri 2011 23:17
雲林科技技大學臺灣早期碗盤展
雲林科技技大學臺灣早期碗盤展
- Oct 23 Sun 2011 06:19
玩石趣
跑遍兩岸搜奇石 30年收2000顆
2011年 10月23日 蘋果日報採訪╱郭美懿 攝影╱董孟航宋朝詩人陸游曾說:「花若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 Apr 19 Tue 2011 09:21
在花博園區可以看到圓山遺址
圓山遺址位於臺北市北區一個瀕臨基隆河的小山,地方上稱這座小山為「圓山仔」。小山上及周圍有全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史前時代貝塚,以及十分豐富而且精緻的考古標本。它不但是臺灣考古上最早被發現的史前時代遺址之一,而且因為它豐富的遺址內容帶起了早期臺灣考古學研究的蓬勃發展,至今仍為太平洋區有名的考古遺址。
- Mar 24 Thu 2011 09:58
撿石頭撿到寶 張新福改寫考古史
撿石頭撿到寶 張新福改寫考古史
2011-03-14 中國時報 【蘇瑋璇/新北市報導】
- Jan 24 Mon 2011 00:25
「花容葉貌~植物化石特展」在菜寮化石館展出
由臺南市政府邀請化石收藏家李天德、王良傑、李慶堯老師等共同主辦的「花容葉貌~植物化石特展」,將於100年1月22日至100年5月22日止假臺南市菜寮化石館展出。展示的主題包含國內外針、濶葉樹葉化石及木化石、毬果、藻類、蕨類化石約80多件,其中最難得一見的有古生代2億多年前的蘆木、鱗木化石,及甲仙地區出土的竹子化石等共同展出。
- Dec 12 Sun 2010 08:40
考古挖秦墓 銅鼎竟留「骨頭湯」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綜合報導】 2010.12.12 07:47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