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逛花博可以看到美麗的臺灣
      


       在圓山文化園區有一處臺灣發現最早、規模最大的圓山史前遺址。
      


一、前言


圓山遺址位於臺北市北區一個瀕臨基隆河的小山,地方上稱這座小山為「圓山仔」。小山上及周圍有全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史前時代貝塚,以及十分豐富而且精緻的考古標本。它不但是臺灣考古上最早被發現的史前時代遺址之一,而且因為它豐富的遺址內容帶起了早期臺灣考古學研究的蓬勃發展,至今仍為太平洋區有名的考古遺址。       西元一八九七年圓山遺址因打製及磨製的石器被辨認為考古遺址的同時,也被確認含有規模很大的「貝塚」,因此圓山遺址也一直以「圓山貝塚」見稱。貝塚內主要是烏硯殼、少量蠔殼、鐘螺殼及川蜷螺等的空殼堆積,貝殼中並夾雜大量的獸骨,這些都是史前人類的食物殘渣。此外,貝塚中還包含豐富的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以及墓葬等。圓山遺址可以確定包含有多處的貝塚,而其中的一處是迄今所知全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 
      


二、貝塚


貝塚為該遺址或圓山文化的最大特色,保存大量食用後的貝殼、獸骨、魚骨及各類陶、石、骨角器,而其中貝殼種類有烏蜆、牡蠣、九孔螺、芋螺、榧螺、川蜷螺、千手螺、窗貝等等,這些種類多半屬於半淡半鹹水性的貝類,可驗證圓山時期臺北湖為一鹹淡水交雜湖泊。又依貝塚所保存下來食物殘渣推測,當時代人已知飼養家畜,能種植稻米等種子植物,且熟習狩獵和撈部河湖甚至海洋中的魚貝,其生活以撈貝、漁獵及農耕維生,聚居於一較小範圍而呈集居狀態,並具有嚴謹的社會組織和象徵信仰體系的農耕禮儀。 
      


三、出土的器物種類


圓山遺址出土的器物種類十分豐富,並富有區域性色彩,依其種類可分:


A、石器:圓山文化出土的石器種類很多,且製作技術進步,以磨製、打製、琢製為主,使用質材包括安山岩、砂岩、板岩、頁岩、蛇紋岩等等。種類有斧、石鏃、石鏟、石鋤、石刀、樹皮布打棒、砥石、凹石、石鎚、石錛、石片器、網墜等。其中,有肩石斧、有段石錛、有角大鏟、平凸面大鋤、匙形大鋤最具特色,而石刀和樹皮布打棒則為全台灣所發現最早者。玉器:箭頭、玦、環、珠、錛、鑿等。
      


B、陶器:大多為淺棕夾砂陶,以拍墊法手製,在陶土中有意混入人工打碎的安山岩粒或天然沙子,故質地多砂。火侯大約在攝氏500度至550度之間,陶器外表多抹平塗上一層紅色顏料,因此出土後陶器外表顏色以紅棕、黃棕為主,大多為素麵紋,極少數腹片表面有紅色彩繪和網印紋,但器蓋內側、把手外側常有捺點紋,此為亦明顯特徵。器型有侈口圜底罐、雙把圈足罐、盆、瓶等,而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維雙把帶有圈足的罐形器。 
      

C、骨角器:獸骨、鹿角精製而成的錐形器、魚鉤、槍投、箭頭,以及有倒刺的魚叉,是主要的漁獵用具。
      



      



      
※和「圓山遺址」相關的學術書目舉隅  

黃士強,1989,臺北市圓山遺址第二地點試掘報告。考古人類學刊,no. 4520-65


連照美,1988,臺北圓山遺址現況調查研究報告。臺北文獻直字,no. 831-48


鳥居龍藏,1911,臺灣臺北圓山貝塚。人類學雜誌 27no. 156


石璋如,1954a,圓山貝塚之發掘概況。臺北文物 3no. 18-13


石璋如,1954b,圓山貝塚之發掘。考古人類學刊,no. 362-63


石璋如,1954c,圓山貝塚之發掘與發現。大陸雜誌 9no. 228-34


宋文薰,1954a,圓山貝塚民族的生產方式。臺北文物 3no. 12-7


宋文薰,1954b,本系舊藏圓山石器()。考古人類學刊,no. 428-38


宋文薰,1955a,本系舊藏圓山石器()。考古人類學刊,no. 544-58


宋文薰,1955b,本系舊藏圓山石器()。考古人類學刊,no. 634-45


王一剛,1953,圓山貝塚和大砥石。臺北文物季刊 2no. 286-87


原田正彥,1990,臺灣圓山貝塚石斧。東京人類學會雜誌 15no. 169270-276


張光直,1954,圓山發掘對台灣史前史研究之貢獻。大陸雜誌 9no. 24-9


張光直,1957,圓山出土的一顆人齒。考古人類學刊,no. 9/10146-48


張光直、宋文薰,1964,圓山文化的年代。考古人類學刊,no. 23/241-11


張光直、宋文薰,1966,圓山貝塚碳十四年代更正。考古人類學刊,no. 2736


 


※參考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