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石山遺址位於閩江下游北岸福建省閩侯縣境內,往東距福州城區約20公里,坐公交車約五十分鐘。
1954年1月,當地農民修建閩江堤壩時,在曇石村一座長方形的小山丘上,挖出了許多罈罈罐罐,這個中國東南沿海著名的新時器時代遺存,由此重見天日,並成為福建省考古學史上第一個進行科學發掘的大規模的史前文化遺址。
主館分為2個主要展廳,第一展廳為場景廳,即採用場景復原的方式,展示原始人從早到晚一天的生活。而第二展廳內主要以出土文物和圖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曇石山人的生產、生活、社會意識的情況和曇石山文化的源流,及曇石山文化與周鄰地區新石器時代諸文化、尤其是與台灣新石器時代文化之間的關系。
位于山頂的遺址廳,展示了當時出土的18座墓葬、2條壕溝、5座陶窯以及部分祭祀遺跡。遺址上方架起了鋼化玻璃地面,站在玻璃地面上,可以直觀地俯視腳下距今4300年至5500年的福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曇石山先民們的生活場景和墓葬群 。
挖掘出一些墓葬、灰坑和陶窯,出土了制作精美的彩陶罐、陶釜、陶鼎,磨制精美的箭鏃、骨鏃、石錛等30多件器物。從該墓穴中出土的隨葬品是開挖至今數量最多的,隨葬品裡除了罐、杯等日常生活用品外,還有兩件非常珍貴的彩陶以及獸骨制成的箭鏃。
被考古界確認為“曇石山文化”,是閩江流域古文化的搖籃,也是先秦閩族發源地,曇石山文化還是閩台兩岸血脈相連的見証者。
從曇石山新石器時代帆丘遺址發掘的蚌殼及高雄林園鄉鳳鼻頭遺址出土的有段石錛、印紋陶等器物特徵,證明三千多年前的原始文化同出一源的證據。
根據地質學的研究,在一百萬年前,台灣與大陸是連成一片,後來因地殼運動行成台灣海峽。七萬多年前到一萬多年前,台灣又和大陸連接。只是一萬多年前開始的大海侵,大陸和台灣才被海峽隔離至今。
在台灣發現的三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後期的“左鎮人”,據考古學者研究,是從福建等地經過長途跋涉到台灣。福建閩侯曇石山新石器時代帆丘遺址發掘的蚌殼,經碳14測定,其年代為距今3005年,與高雄林園鄉鳳鼻頭遺址出土的有段石錛、印紋陶等器物特徵代相近,證明三千多年前兩岸的原始文化同出一源。〈圖/文陳南榮〉
※本文參考《前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館長 歐潭生 先生調查研究》與2008《曇石山文化資料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