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九至十月是平埔族夜祭的日子,夜祭流傳在嘉南平原的原住民的部落,比較著名的部落,例如台南縣東山鄉吉貝耍、大內頭社、六重溪、高雄縣小林村、佳里鎮北頭洋等部落的祭典,其中高雄縣小林部落已在八八水災被土石淹沒,十分可惜。東山鄉吉貝耍夜祭是最負盛名。他們的夜祭儀式從獻豬、拜豬,到唱牽曲的儀式過程。平埔人趒戲時,尪姨(巫師、大多是女性)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舉凡祭祀、趒戲等時的曲頭(起曲),非尪姨不可。筆者2000年記錄下尪姨李仁記生前珍貴的鏡頭,值得喜歡研究平埔族文史工作者懷念與參考。    


台南縣東山鄉吉貝耍部落的夜祭,被認為是保有最傳統原始味道的西雅族夜祭,族人祭拜祖靈時不燒香、也不焚燒金紙。每年農曆九月初四,夜燈下的吉貝耍大公廨廣場上,準備敬獻給阿立母的拜豬整齊地排列,男祭司(當地稱「施加伴頭」)虔敬主持祭典儀式,周邊圍繞著平埔族居民和參觀的遊客。男祭司還是要請教尪姨李仁記,聽尪姨的指示活動才能順利進行。
                                


                     尪姨 李仁記生前遺照


根據陳益裕,〈平埔族部落吉貝耍˙尪姨李仁記走了〉,謝素月與許琴梅編,《南瀛文獻》,第二輯,20031月。記載:『李仁記,平平凡凡、樸樸實實的老嫗,一旦「化身」為尪姨,在傳統祭典中,充當神、人溝通的橋樑,有無上的權威,被學者形容為平埔族「最後的女巫」,媒體稱之為「阿立母的祭司」。』 
                                


尪姨是平埔族的女巫,主要負責公廨整潔與祭典,也是社人求巫問的最好管道;舉凡闢路驅邪、以至於問姻緣、卜事業、占米卦...尪姨都可以透過巫術力量,為社人指點迷津。
                


                              


李仁記豪爽、直率的性情,一碰面,總是多說吉祥話;相反的,祭儀的場面,若有人打擾、隨便,立即不客氣的奉送一句口頭禪(即三字經)。她煙癮很大,愛叨著「七星」的煙。最後一次,看見李仁記出現在公開場域是白河—六重溪平埔「太祖五姊妹」祭典。她晚年多少有些毛病,體力日衰,曾因跌倒傷及腦部;左眼患青光眼及白內障;腿部偶爾會筋骨酸痛,但為了迎接年度夜祭,因太忙碌,隔天就走了,到現在接班人尚未喬定 。                
       


                                       嚎海祭


每年農曆九月初五下午,嚎海祭是屬於白天的祭典,祭拜儀式有部分融合了夜祭過程,包括由男祭司(施加伴頭)主祭,以及部落婦女圍成圈進行的牽曲儀式,倒是不見拜全豬,而是由族人在農路兩旁拜祭品。由族人「擔菜飯」放在農路上,再由婦女吟唱牽曲表達對吉貝耍平埔族人的祖先「阿海」的追思與敬意。 
       


尪姨在老祖前交代一些當辦理的事務,及為身心有疾苦者消災、解厄、驅邪、治病。更強調報告老祖知道庄裡的人新例沒設、舊例沒滅,循例往後不會忘記,仍舊繼續會做。



       



       


「嚎海祭」,她唸動咒語請阿海祖降臨,也請祖靈到場,此時先唱牽曲,進行約三十分鐘,手持一把「神拐」,不停的在空中揮舞,是作法慰靈,也唸起祭文,有若神明附體,激情激動、身體仰臥倒地,且翻滾著,嘴裡伊伊啞啞的又有話說。聽說趁這個機會,尪姨向族人表示受到祖靈的照顧,要追思恩澤;祖靈也透過尪姨訴苦,尪姨拍地、拍大腿,表示祖靈很氣憤之意,指責族人平日有某些缺失,要省思、改進。


在場信眾也會趨向尪姨的面前「討打」,因為她的「神拐」,代表阿立祖,被「打」一下,可以除去霉運帶來好運。另外,李仁記吆喝那些跳牽曲的人,向西方奔跑,「採青」(即摘一枝×草、×樹葉)後迅速跑回祭壇,以示不忘祖先來自西方的海邊—蕭壠社,寓有世世代代綿延的意思。



       


    最後由部落婦女圍成圈進行的牽曲儀式活動,嚎海祭才算順利完成。
       
 

〈圖/陳南榮2000年攝於吉貝耍部落,文/參考 陳益裕,〈平埔族部落吉貝耍˙尪姨李仁記走了〉,謝素月與許琴梅編,《南瀛文獻》,第二輯,頁194-203,新營:台南縣文化局,20031月。〉


台南平埔族西拉雅族的頭社太祖夜祭8http://www.youtube.com/watch?v=wdv_E15IFK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