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暴露地表的石棺板

埔里文史工作者簡史朗記錄實況

考古試掘現場

〈圖/文陳南榮〉

一、前言

提到「大瑪璘」一定有許多人會問這三個字是指何意?在那裡?筆者根據埔里文史工作者簡史朗敘述:「大瑪璘是由臺中縣豐原、東勢地區平埔族巴宰海遷入埔里盆地的社名,至於代表何意已不可考。大瑪璘聚落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愛蘭里愛蘭臺地,經過日據時代、光復以後到現在,大瑪璘聚落幾乎已全部被漢化,風俗習慣也與漢人混而為一,很難認出兩者之間的差異了。」

二、範圍

大瑪璘遺址是臺灣考古學史中頗負盛名的史前遺址,範圍約東西350公尺,南北500公尺,包括愛蘭臺地東南方、台14號公路以西、南港溪以北、梅溪路東西兩側、埔里基督教醫院與國立埔里高中,屬於台灣東部與西部地區仲介遺址 ,為營埔文化代表遺址之一,年代距今約2500至1500年前。

三、大瑪璘遺址研究簡史

至於大瑪璘遺址被發現及挖掘過的經過,筆者根據考古史料研究簡史記載:「大瑪璘遺址首次發現是在日據時代初年(西元1900年),鳥居龍藏在埔里地區進行人類學調查時,於烏牛欄臺地、茄苳腳社等地發現石器。後來森丑之助、鹿野忠雄、鈴木謹一均曾撰文報導遺址出土石棺的消息而轟動國內外。到了日據時代末期(西元1938年)淺井惠倫、金關丈夫利用研究埔里地區平埔族的機會,才正式發掘,除了報導發掘所得的石棺、石器、陶片等遺物之外,並說明了發掘的原因以及大瑪璘遺址對埔里盆地的重要性。臺灣光復之後,大瑪璘遺址是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遷臺後發掘的第一個遺址,從民國三十八年至八十六年有數次挖掘過的記錄,參與發掘調查人員包括劉枝萬、劉斌雄、何廷瑞、尹因印、石璋如、高去尋、宋文薰、陳奇祿、劉益昌等臺灣考古界名人。大瑪璘遺址原為旱作田園,目前已是大量現代建築物,遺址保存狀況可說是十分不良。」

四、考古試掘的成果

歷年來大瑪璘遺址所挖掘出的遺物相當多,顯示這個聚落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陶器的質地以沙質和泥質的灰黑色夾砂陶、紅褐色夾砂素面陶為主,所製造的罐、缽、盆、甕等類型的容器,是儲藏、搬運、烹煮的重要器具。石器以農、漁、獵的工具為主,例如石斧、石鋤、石錛、石鏃、石鑿、網墬、石戈、石矛、玉玦等,從石戈、石矛、石錛大量出土,可以推測愛蘭臺地附近在當時是理想的狩獵區,野生動物數量繁多,也顯示武力與防衛性武器可能是當時聚落中十分重要的一環。除此之外,還出土一些精緻的陶環、玉環、耳飾等裝飾品以及陶器上精細的彩繪劃紋等裝飾性圖案,都能表現出大瑪璘人對於精神上美感的渴求,尤其遺址內出現石棺群和石板屋基址,可以讓我們瞭解當時已有一套完備的喪葬儀禮。
埔里基督教醫院在一個月前進行九二一大地震重建工程時,在醫療大樓後方面積約四百坪的停車場,意外發現大瑪璘遺址的文化層,簡史朗隨即呼籲埔里基督教醫院委託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劉益昌緊急搶救,在埔里烏牛欄台地,即愛蘭地區埔里高中、埔基醫院一帶發現的「大瑪璘遺址」遺物,經調查研究及碳14測定,證實為距今1700-2400年間的史前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大型聚落遺址。而且由已出土文物的灰陶陶器、石棺、石斧、石刀、石鑿、石簇、石戈、石矛、網墜及罐、缽、甕、陶環等農漁獵生產工具,以及製造器物,認定該族是個文化內涵相當豐富族群。

 

同時由出土長方形頁岩石板棺是東西向,且以單人直肢葬為主,可知當時必有一套完整喪葬儀禮及人生儀式;另由出土的蛇紋岩西部台灣玉,亦可印證在史前時代,東西部就有密切互動往來與交流,因此在史學、考古及台灣先住民族的起伏消長考證上,具相當研究價值。

當時搶救所挖掘出的珍貴遺物研究後將展示,為了讓民眾能更瞭解大瑪璘地區史前文化的真面貌,在挖掘期間開放給民眾參觀,現場並有文史工作者詳細解說。

 ※大瑪璘遺址研究簡史:西元1900年鳥居龍藏發現報導。西元1938年淺井惠倫試掘。西元1938年淺井惠倫、金關丈夫等發掘。西元1947年劉枝萬試掘。西元1972年尹因印試掘。西元1949年石璋如、高去尋等發掘。西元1987年劉益昌調查。西元1992年劉益昌調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