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林縣每年舉辦臺灣咖啡節活動帶來了商機和人潮。




臺灣咖啡節活動使得綠色隧道變成類似夜市的人潮。




華山以前因大量種植檳榔樹而成為土石流區,近年來大力推廣臺灣咖啡有所轉機是很成功的案例。




華山咖啡館、餐廳、民宿林立是渡假旅遊的好所在。




荷包山是臺灣咖啡的原鄉也是登山建行的好地點。





登山步道兩旁的咖啡老樹也長出果實是歷史的見證〈圖/文陳南榮〉



 


隨著喝咖啡人口的增加,各地都可見咖啡館林立,但是你是否喝過道地的台灣咖啡呢?其實臺灣早於清朝就開始栽培咖啡,台灣光復後卻趨沒落,雲林縣古坑鄉荷苞山早年咖啡樹林立,極盛時期還享有「咖啡山」的美名,近年來有業者重新種植,希望能重振昔日風采,喜好喝咖啡的人不妨利用假日前往尋訪咖啡步道,來趟「台灣咖啡之旅」,並品嚐風味獨特的台灣咖啡。尤其最近幾年雲林縣都舉辦臺灣咖啡節活動,帶來了人潮也帶來商機,可是很多民眾還是抱怨喝不到真正的臺灣咖啡和帶不走真正臺灣咖啡的禮盒。因此本單元特別介紹台灣咖啡在雲林縣的概況,讓民眾真正認識臺灣咖啡的真面目。


 


臺灣栽培咖啡樹始於清光緒十年西元 (1884),當時許多外商來往台灣和東南亞各地;有一位英國茶商發現台灣的氣候和中南美洲十分相似,於是引進一 百株咖啡苗木。


 


日據時期西元1931年「木村」先生再引進,文史資料記載在嘉義廳種植,在日據時期雲林、古坑屬台南州嘉義廳管轄,所以咖啡原鄉在古坑鄉應是正確的,在當時大量栽培,品質優良西元1941年達到高峰,日本人在雲林縣古坑鄉荷苞山經濟農場直營地內栽種75公頃的咖啡園,才打響「咖啡山」的知名度,咖啡原豆大部分運回日本。日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撤離,咖啡園也隨之荒廢,只剩寥寥無幾,零星散落各地的老咖啡樹,目前荷苞山登山步道兩旁和劍湖山園區還留下老咖啡樹為歷史的見證。


 


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成立經濟農場管理,當時咖啡以荷苞山為大宗,桂林、樟湖都有有直營咖啡園生產,並推廣至嘉義、台南山區種植且經農復會(現農委會前身)補助興建亞洲規模最大之水洗式一貫作業之咖啡加工廠,產製良質咖啡,品質優良受到肯定。目前台灣咖啡仍有大面積種植的有台中縣惠蓀林場、台東縣、雲林縣荷苞山、臺南縣東山、嘉義縣中埔等地。


 


臺灣咖啡的品種,以非洲衣索比亞阿拉比卡原種引進世界各地種植為大宗,約佔80﹪左右。另一品種是羅佛斯達種主要產區烏干達和印尼爪哇,它較耐高溫、抗病蟲,適低地栽培,但品質相對比不上阿拉比卡。阿拉比卡原種咖啡被移至世界各地栽培,因各地的地質土壤,氣候溫度,雨量多少,栽培管理等以及加工處理的方式不同而產生品質和風味的差異性。台灣種植的也是阿拉比卡品系,經長期馴化也極適合本土生產。


 


咖啡樹屬茜草科的長綠灌木,它適合熱帶地區生長,因此它栽培的地理環境是有限制的,咖啡怕霜,所以以赤道為中心線南北緯度25度是咖啡的生長區,整年平均溫度153030以上高溫持續會阻礙光合作用)。年平均雨量1,500毫米最適宜,氣候涼爽,有樹蔭之混合林最佳,土壤以沙岩礪石混合的地質為佳,緯度高低及海拔高度之栽培環境 均能影響咖啡之品質。


 


雲林縣古坑鄉地理位置是在北緯23.5度間,荷苞山、華山、桂林、樟湖等部落海拔高度300800公尺高地。屬沙岩、礪石混合的壤土,有良好的排水性,加上處於亞熱帶氣候 ,且年平均溫度在1528之之間,年雨量超過1,500毫米以上,又平均分佈在38月間,非常適合咖啡之生長,因此能生產高品質的有機咖啡。


 


近年來,藉由政府及民眾大力推廣之下,台灣咖啡已蔚為風潮。古坑咖啡的品質,更深受社會大眾肯定。古坑鄉農會,在咖啡豆生長及生產的過程,對品管要求不遺餘力,並結合農業專家與咖啡專家共同的努力,創造出香醇濃郁的台灣頂級咖啡,國外進口的咖啡略有苦澀的味道,而台灣咖啡豆,即使不放糖,喝起來都有甘美的味道,香濃韻味十足且帶微酸。


〈本文參考古坑鄉公所推廣臺灣咖啡的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