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考古現場      圖2灰黑陶片       圖3打製石斧

取自劉益昌《林內坪頂遺址研究報告》《圖文陳南榮》

台灣考古是從西元一八九六年,清廷把台灣割讓給日本的第二年,日本人就在台北發現了芝山岩遺址,這是考古學引進台灣後第一個發現的遺址,一百一十年來,在台灣已發現遍布全島、從海濱到山上的史前遺址,總共發現兩千多個考古遺址,大致可整理出台灣的史前史輪廓,由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

最早是一八九六年,由日籍教師栗野傳之蒸,發現台北芝山岩遺址揭開序幕,迄今已有一百一十年的歷史了,為台灣史前歷史,增益不少啟蒙資料。

臺灣的史前遺址大約可分為:1舊石器時代2新石器時代3金屬器時代

1舊石器時代

  臺灣在一萬八千年前左右,因海水上漲,漸漸與中國大陸分離,大約在一萬年前左右形成和今天形狀大略相似的島嶼,在此之前就有人類活動。考古學家在臺東縣長濱鄉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被命名為長濱文化。 

  長濱文化人已知用火,主要使用打製石器、骨角器為工具來採集植物和獵取動物,過著採集、狩獵和漁撈的生活,通常居住在洞穴或岩蔭中。這一文化人約在五萬年前出現,五千年前消失。長濱鄉之外,臺灣西部地區也發現多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這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與華南若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有緊密的關係。

2、新石器時代

  從七千年前以來,臺灣普遍存在著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的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和卑南文化是此一時代各階段文化的代表。這些文化有的與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有的與東南亞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相關連。

  臺灣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已使用磨製、打製的石器、骨角器和陶器做為生產工具和日常用具,並且喜歡用玉器做為裝飾。就社會經濟發展情形來說,早期開始懂得以根莖作物為主的初級農耕,由於生產量還不算大,形成的聚落小,人們過著游耕的生活,因此狩獵、漁撈仍然是主要的生產方式;到了中、晚期漸漸轉變成以稻米等穀類作物為主的農耕,由於生產量較早期為大,形成的聚落也比較大,農業漸佔重要的地位,有家畜的飼養,人們過著長期定居的農耕生活。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臺灣人出現不同的埋葬方式,往往有陪葬物,可見當時的人們已有宗教信仰。

3金屬器時代

  大約在兩千年前,臺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各類型文化漸漸進入金屬器時代。這個時代的文化,可以北部的十三行文化、南部的蔦松文化和東部的靜浦文化為代表。這些文化除繼續使用石器、骨角器和陶器外,已經使用銅器、鐵器等金屬器,十三行文化已知煉鐵。

  臺灣金屬器時代的各類型文化,有的與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金屬器文化有互動關係,有的與東南亞的金屬器文化有互動關係,因此其文化內容相當豐富。這一時代的陶器硬度高,器型、圖案、色彩多。就社會經濟生活來說,雖然有的還是以狩獵為主,但是大多數是過著種稻米等穀類作物為主、根莖作物為副的農耕生活。另外就埋葬万式的多樣來看,可知這個時代的臺灣人,在信仰上也是多樣的。當兩千年前臺灣西部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大體已進入金屬器時代時,東部和中央山區許多地方則還停留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階段。雖然如此,這些不同類型的文化,都被我們原住民的祖先承傳下來,成為現今原住民各族文化的主要源頭。

 

參考資料:

 

1、臧振華《臺灣考古導論 》

 

2、宋文薰《由考古學看臺灣》

 

3、陳維鈞《考古田野調查 》

 

4、黃士強《考古發掘 》

 

5、《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內政部編印。

 

6、劉益昌《臺灣的考古遺址》(1992)臺北縣文化中心。

 

7、劉益昌《臺灣的史前文文化與遺址》(1996)南投:臺灣省文獻會、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8、臧振華。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1995)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報告。

 

9、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第二高速公路後續計畫規劃路線沿線文化遺址調查評估報告》(1993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計畫報告。

《本文曾經是雲科大文資系所、環球科技大學、雲林縣救國團、臺中社區大學授課、演講、田野調查參考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