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瀛化石誌》的封面。王良傑說,「南瀛化石誌」是他16年的心血,平均每年工作200天以上,承受風吹雨淋、流連野溪蔓草之間,由陳志鵬老師協助文字整理,才完成。






大崗山史前人類的遺物



〈左〉王良傑與化石工作室


 


〈圖/文陳南榮〉


 


    報載:「來自日本鹿兒島大學地球環境科學教授大塚裕之和日本科學博物館人類研究部部長馬場悠男,二十七年前曾來臺灣為左鎮菜寮溪出土的犀牛化石及左鎮人化石作鑑定,日前再度舊地重遊,在王良傑帶來的化石中,發現兩件珍貴的人類臼齒化石,一件是左鎮菜寮溪出土的的大臼齒;另一件是高雄縣大崗山出土的的小臼齒,兩位以肉眼研判後,指出兩件化石年代推測大約在兩萬至五萬前之間,可能比三萬年前的「左鎮人」化石還早,兩人表示若得到王良傑的首肯,會將化石帶回日本利用儀器鑑定,以確定化石的真正年代。假如鑑定結果年代比臺灣已知最早人類化石「左鎮人」化石還早,將是我國化石和考古界一項重大的新發現。」


     此驚人的消息傳出後,引發了中外學者對台灣最早人類生存年代的爭論,臺灣最早人類到底有多老呢?為了這個問題,國內人類學者馬上對於日本學者的鑑定方法表示懷疑;國內人類學者指出:「僅憑兩顆牙齒來判定,標本資料太少,要用牙齒來判定年代,在實務上有困難,需要大量標本比對,還要考慮標本是否受到周圍環境污染問題;其次又非「第一現場」出土,這兩顆牙齒可能曾被河水沖刷一段很長時間和距離。幾年前自然科學博物館,曾在澎湖海溝撈起的「四不像」鹿角;鹿角上發現清晰的人工砍痕,曾經委託北京大學鑑定為距今四萬四千年,因此,推知早在四萬多年前,臺灣海平面較低,證明已有人類在臺灣、澎湖之間的陸橋生存活動了。」


 


     王良傑卻認為:「澎湖海溝撈起的四不像鹿角化石,也會因潮流的漂動可能來自日本、大陸或臺灣,與高雄縣大崗山出土的人類臼齒,來證明臺灣人類存在的年代何者準確?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大崗山是國內研究史前人類最佳考古區域,因為當地是集古代人類化石與文物之地,大崗山文化遺址共發現四處,有房屋遺跡以宋代文物為主,年代四百至一千年前之間,另外兩旁的遺址發現具有玄武岩牛稠仔文化時間約三千年前,幾年來在這裡已經發現史前人類遺物一萬多件,陶片五千多件,陶環七千多件,還有玉器、石器、鐵器、獸骨、鹿角、鹿齒、豬齒、硫璃珠、隧石、瑪瑙、宋朝錢幣等幾千件文物。」
王良傑所採集的兩顆人類臼齒化石,可能改寫臺灣人類歷史,王良傑何許人也?筆者幾年前為了探究大崗山礦區化石而認識王良傑,因此特別介紹如下:


 


   王良傑台南縣、關廟鄉人,任職於某化學藥廠,在十幾年前,因興趣與好奇利用公司輪班空閒,到左鎮菜寮溪撿化石,認識了陳春木;陳春木教他撿化石和史前人類遺物的要領,才一頭栽進採撿、研究化石和古代人類遺物的世界裡,後來又走遍高雄縣大崗山、臺南縣阿蓮、龍崎、嘉義縣觸口、屏東縣恆春等地陸續撿化石,並認識各地愛好化石的石友。幾年來樂此不疲地撿化石,撿到的化石種類繁多有貝類、猴、貓、虎、狗、鱷魚、野牛、大象、犀牛、鹿、羌、四不像、鯨魚、龜、魚、螃蟹、籐壺、珊瑚、鯊魚齒、海膽、植物葉片等化石,化石數量之多可謂琳琅滿目,已堆滿了兩層樓的房屋,大約估計有七、八萬件之多,儼然為一座私人化石博物館,堪稱是國內蒐藏本土化石、古文物最多、最完整的業餘收藏家,目前受聘為左鎮菜寮化石館顧問和臺大動物系研究助理。


 


      王良傑發現古人類牙齒和頭蓋骨化石的「第一現場」,為嘉新水泥公司所有的「大崗山礦區」目前已停止開採,四周開始復育。筆者曾經由王良傑帶路前往,記得有兩處礦區和一處石灰岩層裸露的坡地,礦區內到處是結晶狀化石,坡地上暴露出許多史前人類的陶環、陶片和鹿齒、鹿角、獸骨等,由這些史前的遺物,足以證明大崗山在幾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狩獵生活。記得當時王良傑說:「第一次到這裡採化石時,還看到兩個原始石洞,洞內還有石桌,就在洞旁發現古人類牙齒和頭蓋骨化石,石洞後來因為炸山而夷為平地了,十分可惜。」當時我告訴他:「這可能是南臺灣追溯舊石器時代唯一的證據,您為什麼不馬上聯繫臺大、自然科學博物館或中央研究院人類考古組人員前往處理呢?」


     後來王良傑一直秉持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藏諸家中,不如展示於眾人」的理念,近年來將採集的化石、文物,率先提供左鎮菜寮化石館、臺南縣及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展示,並以帶著學生實地採集化石以及到處演講為樂,真正賦予臺灣化石新生命。王良傑認為:「一塊化石的價值不單是獨立的化石而已,它可以反射了古環境的生態奧秘,在化石的世界也可以發現人類延續的痕跡,所以臺灣本土化石和古文物不能視為商品買賣,若化石和古文物發生了交易行為,對化石是污辱,也會讓臺灣文化資產蒙羞,因此,需要國人重視本土文化保護工作的重要性,進而珍惜它,甚且留給下一代子孫作為教材。」


     依大崗山地理環境和出土的文化鑑定結果,如果能證明臺灣人類很早就在此活動了,政府應依「古蹟指定審查要點」規定,迅速邀集考古專家學者會勘,指定為古蹟保護,在尚未指定古蹟之前,仍然應依照相關規定避免被人為破壞。


〈本文曾發表於聯合報鄉情版〉


王良傑完成南瀛化石誌


王良傑耗時1年完成化石誌 
  


從一粒沙可以看世界;一顆化石,可以想像萬年的時光流轉,南縣 化石達人王良傑,耗時1年,走訪40幾處化石採集點,由陳志鵬老師協助整理,完成10萬字的「南瀛化石誌」,已完成3校了出版。成為研究南縣化石的「教科書」。 該書文圖並茂,內容豐富,字句通暢,解說詳細是愛好化石者的參考書。
  王良傑是已故化石爺爺陳春木的入室弟子,原本研究鳥類的他,受到陳春木的啟發,從化石門外漢成為陳春木傳人,一路走來,有孤獨也有喜悅。
  孤獨,是因化石在台灣是冷僻的學術地位,喜悅的是,看似不起眼的化石,卻往往有讓人驚喜的發現,就像日前他找到的黑熊牙齒化石,經日本專家鑑定無誤,興奮之情馬上沖淡採集過程的辛勞與辛酸。
  


儘管已經在台灣的化石界享有盛名,為了「南瀛化石誌」,他花了1年時間,在左鎮菜寮溪、白河關子嶺、龍崎、關廟等地採集並拍照,10萬字及5百幀照片與陳志鵬老師合著,書已出版了.。 王良傑說,「化石誌」是他16年的心血,平均每年工作200天以上,承受風吹雨淋、流連野溪蔓草之間才完成。



報導參考【2007-05-03/中國時報/C2/ 周曉婷報導南縣新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榮文史工作室 的頭像
    南榮文史工作室

    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