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鬥牛陣早期鄉下節慶必看節目現在已快消失。〈攝於北港牛墟


 


臺灣股票價格若持續上升被稱為“牛市”,因為牛象徵生產與增值。所以臺灣早期農業社會牛站很重要的經濟指標,因此留下很多珍貴有關臺灣牛的民俗文物,例如有牛籍証、牛腳墊、牛軛、牛鈴等,今年是牛年,讓大家瞭解以往農業社會牛在民眾生活中扮演多重要的角色。


      


嫁妝一牛車 。〈攝於北港牛墟



筆者在小時候住鄉下曾騎在牛背上趕牛,記得牛若吃不下時,還得拿著牛灌筒幫牛灌食,牛若熱時得拿汲水器幫牛澆水散熱,所以到現在對牛特別有感情

 


以前農家養一頭牛還需繳「役牛稅金」和現今養車一樣,家家戶戶都有牛圖劃醫藥的書,圖文並茂,教民眾牛生病時要吃什麼藥、怎麼照顧。記得以前趕牛的人背後還會背著桶子,隨時清牛糞,非常環保,而且牛糞是用來塗牆壁或柪肥,十分珍貴,以現代人的看法,簡直是不可思議。




   

 


牛嘴籠


 


在台灣傳統農家中,幾乎每戶皆備有一口以上竹篾或鐵線編折成的牛嘴籠。農人為了防止耕作中的牛貪嘴,啃食眼前的作物,而怠忽耕作;同時,也為了避免誤食隔鄰人家的綠色作物,所以在耕作時替牛套上嘴籠,尤其在田裡耕作時最常見。後來農民常用「無掛牛嘴籠」這句俗諺形容小孩貪嘴。



    


牛鈴


 


牛鈴就是給黃牛和水牛戴的,牛需駝重物走在路上,需讓牛鈴響,告知路人讓開」,看不同配件就知道是哪一種牛。



    


北港牛墟商人賣藤條與牛軛。。〈攝於北港牛墟


 


所謂「牛墟」是一種定期的露天牛隻買賣臨時市場。日本時代曾出現八十多處牛墟,現僅存北港牛墟及善化牛墟。嘉義北港牛墟墟期是每月的三、六、九日,台南善化墟的虛期是每逢二、五及八日交易。


早期農人買牛的目的主要是用來耕田,所以在選定耕牛之前,一般來說,都要經過四項步驟,藉以試驗、鑑定該牛是否能夠勝任耕田的勞力。這四項測牛的方法分別是摸齒、試步、考車、以及試犁。目前牛墟已沒落了生意大不前。

                       


 


日本時代牛籍


 


「牛籍証」,早期牛和人一樣也領有「身分証」,甚至在牛籍証上還畫有每隻牛不同的特徵,如果牛丟了,可憑証對照找牛,每隻牛死亡時,需要請獸醫師來檢查開出「死亡証明書」。早期牽牛進入牛墟交易,必需攜帶牛籍所謂「牛籍」,即是牛的身分證。日治時代,日本人為了方便管理牛隻,規定每條牛皆須領有牛籍,有正反兩面,正面登錄牛主的姓名、住所及牛身前後左右四圖,牛圖上蓋有牛狀(毛之漩渦 ),作為辨認該牛的特徵,牛籍背面則登錄牛主異動時間以及住所,牛主人牽牛外出需隨時攜帶牛籍,以備大人(警察)臨檢。

 




 
牛鼻栓

祝大家 牛轉錢坤!

 


 


參考《臺灣牛》,遠流出版社,1997


 


臺灣牛圖像www.angrin.tlri.gov.tw/cow/TaiwanCow/TaiwanCow_R.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榮文史工作室 的頭像
    南榮文史工作室

    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