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期物質匱乏、生活清苦,全家能夠吃飽就不簡單,所以連帶吃飯用的碗盤都顯得很樸實,版主所蒐藏的台灣老碗盤,深具台灣特色,充分反映當時的生活樣貌。
臺灣早期所使用的碗盤,每個碗盤造型、圖案的背後,都與我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也代表著臺灣陶瓷製造的轉變與歷史,其間經歷明、清、日據、臺灣光復後等時期,尤其臺灣光復後的幾年,由於日本、大陸的貿易往來中斷,一向依賴日本、大陸進口的民生碗盤面臨嚴重短缺,當時南投、鶯歌、北投、魚池等地,引用臺灣本土的師傅的技術,為臺灣碗盤業開啟一片富有臺灣特色的遠景,由1940至1960年代碗盤的圖騰就可看出端倪。
灣早期碗盤彩繪圖騰一律純手工繪製,十分具有藝術美感,圖案琳琅滿目,真可謂一盤一景一碗一景,可用<俗佮有力>來形容。可見當時農業社會時代,碗盤除了以食具使用之外,也不忘藝術欣賞和先民的勤儉美德,由碗盤彩繪圖騰的內涵生動活潑,更增添趣味性和教育性。
碗面上以青、綠、等色料描畫一幅海濱山水。海邊的岸上畫有一間草屋,屋子後面種了許多椰子樹,岸邊長了一些小草,再以平行線畫出藍色的海水,海上一片孤舟航向遠方,遠處兩隻海鷗一字排開,線條簡略而粗獷,顯然是個熟練畫工所為。
這種描寫海洋生活的圖案,令人想起以前台灣食衣住行和海有密切的關係,敘說一些台灣海島居民「快樂的出航」的想像空間。
『福』字碗勸人凡事要知福惜福。
臺灣早期所使用的碗盤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鶯歌的「胭脂紅」,「胭脂紅」是台灣著名的瓷器碗盤製造地鶯歌,早期常使用的釉色,以淺顯透明的粉紅色調,在土坯上繪製層次感,因其呈現的粉紅色調,色彩猶如仕女塗抹朱唇的胭脂,因而被稱為「胭脂紅」。
當時繪製的圖案造形雖然沒有現在的精緻,但卻忠實地反映台灣人熱忱好客的傳統,例如碗盤上畫有「蝦」,與台語「謝」同音,表達對客人的謝意,還有『無魚蝦也好』的含意。
※影音新聞http://video.udn.com/video/Item/ItemPage.do?sno=344-233-2B4-233-2B3-2F32333b344-233-2F3-2B343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