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的藝術精華,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所謂唐三彩,是指中國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後來也用來泛稱唐代彩陶。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種,如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但主要以黃、綠、白(或綠、赭、藍)三色為主,所以稱之為「三彩」。

唐三彩不見於古代文獻,直到清末建造隴海鐵路,在洛陽邙山毀損唐代墓葬,發現頗多的唐三彩陶器。古董商將其運至北京,引起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的高度重視,出土的唐三彩被修復成功,引發了收藏熱[1]。

唐三彩採用二次燒成法。首先使用白色粘土作胎,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經過冷卻,再於胎上繪以各種釉料入窯進行釉燒。唐三彩是一種低溫(850℃-950℃)釉陶器,用含有銅(釉為綠色)、鐵(赭黃色)、錳(紫色)、鈷(藍色)、銻(淺黃)等作釉料著色劑,並加入鉛、鋁作助熔劑。其釉色互相滲化,加上年代久遠,部分顏色發生變化並產生新色,具有較高的裝飾藝術水平。但由於實用性較差,唐三彩主要用於隨葬,即冥器和俑。

唐三彩種類很多,主要分為人物、動物和器物三種。人物有文臣、武將、貴婦、男僮、女僕、藝人、胡人等。動物有馬、駱駝、牛、羊、獅、虎等。器物有盛器、文房用具、室內用具等。古時,唐三彩很少用作日用品和陳設品,大部分用作隨葬品,主要出產、流行於中國的中原地區,供這一帶的大小官僚們使用。隨著唐朝陵墓的發掘,大量隨葬品唐三彩得以面世。隨葬品唐三彩主要分為器物類,如碗、壺、盤、房屋等;以及俑像類,如仕女、文吏、胡人、樂伎、武士、天王、馬、駱駝等。

唐三彩的藝術造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和時代特徵。強壯有力、神態瀟洒的武士俑、天王俑和肥壯豐滿的馬、駱駝等,充分表現了唐初國力的強盛;從臉部稍胖、體態豐滿的女俑,可以看出唐朝人是以胖為美的……

常 見 的 出 士 唐 三 彩 產品 有 三 彩 馬、 駱 駝、 仕女、 龍 頭 杯、 樂 伎 俑、枕頭 等, 尤 其 是 三 彩 駱 駝, 背 載 絲 綢 或 馱 樂 隊, 仰 首 嘶 鳴, 那 赤 髯 碧 眼 的 牽駝 俑, 身 穿 窄 袖 衫, 頭 戴 翻 檐 帽, 再 現 了 中 亞胡 人 的 生 活 形 象, 使 人 回 憶 起 當 年 駱 駝 叮 當 漫 步 在 “絲 綢 之 路” 上 的 情 景。

  唐 三 彩 的 生 產 已 有 1300 多 年 的 歷 史, 它 吸 取 了 中 國 國 畫、 雕 塑 等 工 藝 美 術 的 特點,采 用 堆 貼、 刻 划 等 形 式 的 裝 飾 圖 案, 線 條 粗 礦 有 力, 在 陶 坯 上 涂 上 的 彩 釉, 在 烘 制 過 程 中 發 生 化 學 變化,自 然 垂 流, 相 互 滲 化, 色 彩 自 然 協 調, 花 紋 流 暢, 是 一 种 具 有 中 國 獨 特 風 格 的 傳 統 工 藝 品。

  唐 三 彩 是 在 中 國 唐 代 貴 族 文 化 的 最 盛 期 (公 元 八 世 紀) 專 為 貴 族 葬 禮 特 制 的 一 種彩 陶, 在 唐 代 只 存 在 一 個 短 時 期﹐ 所 以 現 在 發 現 的 唐 三 彩 成 為 稀 世 之 珍, 它 以 造 型 生 動 逼 真, 色 澤 艷 麗 和 富 有 生 活 氣 息 而 著 稱。

參考
1、維基百科
2、《中國乾陵文物精華》陜西旅遊出出版社
3、《中國乾陵》陜西旅旅遊出出版社

{###_a94082a/32764/1426593078.jpg_###}
{###_a94082a/32764/1426593079.jpg_###}
{###_a94082a/32764/1426593080.jpg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