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古早農具沿革與簡介
由於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之間,氣候溫暖多雨,土壤肥沃,農作物僅少部分地方因水力設施較差只栽培一期。大部份地區作物的栽培有二期,通常於春季插植,夏季收穫的稱為第一期作;而夏季插植,秋季收穫的稱為第二期作。甚而嘉南地區部份稻田因受水源限制,於六~七月間插植,九~十月間收穫者稱為中間作。所以台灣地區除澎湖縣外,其餘各縣市均有水稻的栽培。然而水稻栽培在五十年前主要是以人畜勞力為主,民國五十~六十年間,逐漸以耕耘機代替耕牛整翻稻田,六十二年以後一些機械化農具的改良使得田間農事效率提高。
一般說來,農業機械範圍甚廣,由構造上自簡單農具至構造複雜的機械類等等。更能由 動力分為人手人力用,以及利用牛馬等家畜動力的,還有使用汽油、柴油發動馬達轉動的機械化農具等等。一般說來用人力者構造比較簡單,但工作能率不高者居多,使用家畜動力者構造比較複雜,但工作效率卻很高;至於機械化動力者是現代農業的精華。
農具的開始與農業的開始是同時並進的,古代農具簡單而幼稚是可以想像的,一直到十 八世紀末期,東洋、西洋的農具未甚發達,自從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大部份均利用畜力的農具而逐漸發達。至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因勞力缺乏,各國皆由人力畜力階段的農業器具開發至機械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普遍昇高為機械化。以下就台灣以往所使用的古早農具稍作介紹:
★牛車
在過去牛車在農業社會裏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農具,農忙時節從耕耘收藏都需要有牛車的協助,通常將牛軛(又名牛擔)裝在牛隻肩上以拖車。在古早時候,由於公車希罕,所以牛車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過去在台灣牽車走路大部份是利用黃牛,故在鄉間城市道路旁會有牛車道。依其演進可分為板輪牛車、鐵皮輪牛車、塑膠輪牛車。
★龍鼓水車
龍鼓水車是一種田中汲水灌概的農具,這種水車又叫「翻車」,在民國五十年代以前,常見於台灣嘉南平原,其長自二公尺至六公尺,可以一個人至四個人同時用腳踏動,有「支架及橫桿」,農夫將雙手扶在橫桿上,兩腳不停地踏動,水自河中刮起,經由槽內,流到田中。除了上述龍鼓水車外,在台灣地區也有利用其它方式汲水的農具如筒車、風車、牛轉翻車等。
★風鼓
風鼓又名唐箕,其為木製,在農人用石礱搗完稻穀後,將其放進風鼓內送風可將米與稻殼、灰塵、雜物分開,使結實的穀粒順著斜漏嘴,落入籮或袋中。其操作方法是將晒乾的稻穀放進其上方的三角形處(其實是四角錐形),用手轉動風葉箱送進風去,因米比殼重,可將其分開。
★古亭畚
古亭畚是一種大型的圓統穀倉,直徑十尺,高度約十尺,留四方形窗或門以便納取穀物,周圍使用白灰、黃土或牛糞封閉,有使用稻草蓋的屋頂,狀似抖笠,現在是用薄鐵板,放至戶外可放納雜糧。另一種儲藏收成稻穀的穀倉是竹穀倉,其主要分佈於山區、在大陸地區也可看到,此種穀倉主要是以竹子編織而成,並使用糊土將編織的空隙封閉,一來可防止潮濕,二來預防蟲害。早期農業社會由於媒妁之言盛行,視對方農具的多寡,尤其是古亭畚林立的數量來探知對方的家財,所以它是農村社會財富的象徵。
★石磨
石磨則是兩塊石塊上下貼合緊密,其大小不一,將食物藉由石塊的旋轉而磨成細碎粉粒為目地之器具。一般人通常以為石磨只有一種是錯誤的。從明清以來,台灣先民為了加工調製食物,因應所需,運用智慧使用了各式各樣的石磨。若以使用「人力」、「獸力」區分而言,可分為牛磨和人力磨,前者顧名思義,即以牛力拉磨,此磨之形制體積大以研磨麵粉、米麩、豆粉數量較多者以供買賣;後者即為一般所稱的「石磨仔」,以人力拉動石磨鉤旋轉石磨上座,以研磨米槳作粿為主。若以研磨物品之區分而言,則可分為麵粉磨、豆仔磨、粿磨、糕麩磨,其形制造形依其用途而富有變化。
★石臼
自漢代以來即有木製、土製、及石製之臼。而石臼是一種將石頭鑿打呈凹入的圓球型槽,凹槽中可放置稻穀麥子或其他硬體食物,以搗子(稱為杵,有石製或木製)春搗脫殼的糙米。晒乾的稻穀須經由石礱去殼後才能將其放入石臼內,以杵搗臼去糙米之外皮,然後才變成精米以供作食用。今由於輾米機的應用,石臼以漸被取代。
簡榮聰著(民81),台灣民俗文物探賞之三—台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
物,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頁24-102。
19.王溪清著(民81),古時農具—訪台南市立文化中心陳列器物,台南文
化34期。
20.簡榮聰著(民80),台灣客家農村生活與農具,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