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過必留痕跡。
雲林縣麥寮鄉雷厝遺址發現的始末。
時間過得真快,十年前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師生尋找雲林縣麥寮海豐港遺跡與平埔族貓兒干、南社遺址田野調查。
在田野調查發現許多陶片.青花瓷片,有一位熱心的農民騎摩托車經過,停下來講述番王墓的傳説故事。
#附記2005年媒體的報導「雷厝遺址」千年貓兒干文化】雲林麥寮「番王墓(虎尾壠王)」之謎 挖出大量貝塚、鹿骨遺留 當時生活型態以農業為主 當地有王城、王城路、王城溝、番仔溝、番仔城、番仔墓的古地名存在。
聯合報/記者王傳明/麥寮報導〔2005/12/10 〕
雲林麥寮「番王墓」之謎 「雷厝遺址」聲名大噪
雲林麥寮鄉雷厝遺址因傳有「番王墓」,而聲名大噪,由於地方民眾常在整地時挖到古文物,卻隨意丟棄,造成文化遺物遭受破壞,讓地方文史工作者很痛心,計畫推動成立雷厝遺址文物館,妥善保存這批文化資產。
雲林麥寮鄉雷厝村居民曹福星89年整地時,僱用挖土機挖掘出不少陶瓷器及貝殼,通知中研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到當地試掘,後來發掘出土的文化遺物有夾砂陶、瓷片、瓦片、硬陶、鐵器、玻璃珠、瑪瑙珠與骨器。這些文物的出土,顯示當時生活型態以農業為主,而大量貝塚的發現,則表示依賴海洋資源程度甚深,且大量出土的鹿骨遺留,說明當時也依靠狩獵維生,同時也有可能利用鹿肉、鹿皮進行貿易,換取其他生活資源。
劉益昌認為,這些出土遺物可能與文獻記載中國明朝以來的海外貿易行為有關,透過遺址研究,有助於了解荷治時期,台灣原住民社會與外界,甚至與中國東南沿海漢人之間的互動與交通狀況。
台灣雅石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陳南榮認為,貓兒干文化目前發現的遺址在濁水溪口南岸,相當集中,包括貓兒干、豐榮、雷厝、施厝寮等4處,根據初步調查與試掘,發現這些
遺址年代略有早晚差異。
貓兒干遺址的漢人瓷器,包括青瓷、青花瓷。雷厝、施厝寮則以青花瓷為主,年代較晚。這些相鄰的遺址是否顯示同一聚落,或是不同的發展階段,則有賴考古工作進一步確定。目前地方文史工作者已蒐集大批當地出土的文物,希望透過妥善整理展示,讓民眾了解早年社會生活狀況。
文史工作者陳南榮整理雷厝遺址出土的瓷器銅器 蔡智明攝。
雲林麥寮「雷厝遺址」 屬於「貓兒干文化」
(「番王墓」當時是否有「虎尾壠王」存在?當地有王城、王城路、王城溝、番仔溝、番仔城、番仔墓的古地名存在)
雲林麥寮的「雷厝址」,屬於「貓兒干文化」,主要分佈在濁水溪沖積平原地區,金屬器時代最晚期的史前文化,年代可能在距今1000年開始,延續到歷史時代初期才逐漸消失。
#關於貓兒干社
貓兒干社(basjekan、badsikan);(臺灣話:Bâ-jî-kan-siā),又寫為茅干社、麻芝干社,是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群中羅亞族的一個社,社址位於今雲林縣崙背鄉豐榮村,當地傳統地名仍然稱為貓兒干(臺灣話Bâ-jî-kan),社地範圍包括今崙背鄉與麥寮鄉一帶。
清康熙年間,該社社地逐漸贌給漢人開墾,《康熙臺灣輿圖》(約1699年-1704年間繪製)時稱為茅干社。)
在荷蘭時代與《清代府志》文獻都詳細記載雲林縣西部海邊地區麥寮.台西.褒忠.崙背等地有猫兒干社.華武壟社.南社的史料,1980年台大考古隊就在麥寮施厝挖出了史前遺址,地點就是現在的十七號公路,2000年麥寮雷厝村與崙背豐榮村陸續出現史前遺址,斗六市社口遺址也出現貓兒干文化的陶片。雲林縣史前遺址的出現都是很意外,當時雷厝遺址出現也是很意外,竟然出現在農民的田園中,請看當時出現時我與考古人員搶救的珍貴照片。
(照片取自台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