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早期紅龜粿模欣賞。
在古代烏龜是長壽的象徵,在糕模上雕刻龜甲或桃形圖案,以米粿印上圖形,為了讓長壽禮更具吉祥意義,便將米粿染上紅色,紅龜粿就成為祝壽的糕點。龜、桃有富貴、長壽、祥瑞的意義,連錢紋代表招財進寶。
「粿印」、「粿模」是製造糕餅時所用的印模,在早期農村社會中是生活必備的用具,每逢年節廟慶、祭祖婚慶,家家戶戶都會自製代表吉祥、長壽、豐收的各式圖形粿。
傳統的粿模使用木頭刻製,老師父就傳下來這樣的口訣『一樟、二芎、三蒲薑、四苦苓、那拔柴無人用』,所以樟木雕刻的最耐用而且蟲不蛀。
一枝好印模傳三代幾十年下來,刻痕清晰如新,經年累月使用油脂滲入木質,整枝印模還能黑得發亮。紅龜粿是以糯米、沙拉油、砂糖、紅豆沙或花生粉、紅花米(六號色素)、香蕉葉(粿葉)為材料,做法是先將糯米泡軟,再以石磨研磨成米漿,在石磨嘴上綁一個粿袋,以便讓米漿流入,再放在長椅條上以扁擔和繩子加壓,使水份瀝乾成為粿粹,先取一些粿粹用開水煮熟,再將煮熟的粿粹與未熟粿粹混合,加入砂糖、紅花米、沙拉油揉均以後,取一塊米粹包入餡料,再放入糕餅模中壓印,用香蕉葉墊底,放入蒸籠中蒸熟便製作完成。
台灣早期粿模不僅富涵台灣的習俗信仰、節慶生活等意義,同時也表現出藝術與生活結合為一的傳統風格,從文化人類學角度看,它是活的習俗文化。以工藝學的角度看,則是活的實用藝術。
俗諺說:『切龜尾,年頭好到年尾』,指的就是切紅龜粿討好采頭的意思。
紅龜粿是傳統米食之一,也常用於節慶或拜拜、做壽場面,取龜壽綿延、壽比南山、喜氣洋洋之意。
一年的節令中,紅龜粿的確是重要的一項傳統米食,凡是祭祀神明、祖先都少不了它。
過年和農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百姓會準備紅龜粿和牲禮祭拜土地公,祈求五穀豐收,全家保平安。
(臺灣早期磚燒紅龜粿模攝於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