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古早福州八寶飯碗欣賞。
「呷飽也未?」從這句常見問候語,就明白台灣社會「民以食為天」的特性,吃飯是大事,吃得穩、吃得好才是有福氣,盛裝飯菜的碗盤自然成了與市井小民生活關係最密切的器具,裡頭承載的不只是飯菜,還有更多台灣社會文化的展現與先民的歷史記憶。
福州的八寶飯傳到臺灣,現在叫做炊仔飯。
#雲林縣斗六市炊仔飯的歷史。
斗六炊仔飯就是福州八寶飯,記得在民國四十二年,我老爸白天做麵線,黃昏就在斗六西市場稅務局前面賣八寶飯,後來在中華路福州老鄉陳東榮先生也是賣八寶飯,我訪談陳東榮先生他也不知道為何後來變成斗六炊仔飯,炊仔飯就是福州八寶飯,我還記得如何製作,早期八寶飯的碗我還收藏不少。
後來到福州市吃八寶飯確實是以前的八寶飯,再訪問斗六市土地公廟前福州阿水伯的兒子賣的就是福州八寶飯,他說臺灣人叫做炊仔飯,只是原料有所改變做法是一樣。
#製作炊仔飯的方法和炊仔飯碗欣賞。
記得民國三十八年之後,斗六有許多福州人,有些人為了生計從事路邊麵攤賣麵和飯生意,我家民國四十二年在現在西市場愛國街,當時愛國街有稅務局和煙草局,我老爸的麵攤就在靠葉外科外面路邊擺攤,賣的簡單的啦仔麵,陽春麵和炊仔飯,當時叫做福州八寶飯,後來被臺灣人學習之後,改名字叫做炊仔飯,到現在我還記得炊仔飯的作法,作炊仔飯的碗口徑十公分的小瓷碗,碗內先摸豬油,放豌豆,切絲的豆皮或蛋皮,細肉,填上飯壓緊,再放在蒸籠蒸熟,客人要吃時,再反壓在盤子上放肉鬆,黃瓜,淋上醬料就完成了香噴噴的炊仔飯,一碗炊仔飯當時的價錢一元新臺幣。
後來在中華路靠近以前遠東戲院路口和太平老街土地公廟還有福州老鄉開的麵攤也稱為炊仔飯,他們的生意和口碑都不錯。這些炊仔飯的小飯碗,後來也還被當作製作碗粿的小碗。

(古早斗六市炊仔飯碗攝於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