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糖漏欣賞。
糖漏是臺灣清朝土法製糖的重要容器,形狀呈圓錐形漏斗狀,口大底尖,口緣有闊邊,便於提取,最下方有一圓孔。全為橙色素燒泥質陶,不夾砂也不上釉,以手拉胚成形。最早記載在康熙56年周鐘瑄撰《諸羅縣志》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黃叔璥著《臺海使槎錄》記載更詳細。
文獻記載,荷人據台時大力推廣種蔗。清代彩色「番俗圖考」中繪有製糖草寮、器具、牛隻及人員等情景。
資料顯示,蔦松文化遺址中出土不少糖漏,還有麻豆的西寮遺址.歸仁十三窯遺址.雲林縣斗六市番仔溝史前遺址.北港遺址等地都有出土糖漏。
(攝於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參考書目:
清朝〈番俗圖考〉.《諸羅縣志》.《臺海使槎錄》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