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民國三、四十年代農村全無污染的河溝水圳、水草滋生,清澈見底,無不魚蝦、蛙,優游自在。記得小時候在農村過著快樂自由自在的童年,隨便用小網子一撈,石頭輕易一翻,魚蝦蹦跳,在物資較為缺乏的當時,業餘的、專業的莫不釣水蛙、捕捉魚蝦、摸蜆兼洗褲貼補家用兼營養補給。

蝦籠  

「魚蝦籠」的製作用竹篾編成五寸徑、尺半長的圓角方形的長籠,蓋呈尖錐形,尖端蔘差自然開口。尾端是連結便於清倒的出口。蝦族夜間活躍,每在黃昏時,將數十「魚蝦籠」串連,間隔沉放水底草叢中,用炒香的米糠成團為餌,以逸待勞,「待」捕蝦族。蝦族聞到香味,勇往直進,結果是「會得入,不會得出」!天光時,拖起成串的「魚蝦籠」,打開尾端的口蓋,魚蝦滿籠,大簍伺候,一倒,生蹦活跳的魚蝦就入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