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石燕化石在中藥行就買得到


石燕不是燕子的化石,也不是什麼鳥的化石,是屬於是腕足動物,石燕英文名為Spiriferid,中文名則是取自牠的外觀,殼形沿著鉸合線伸展,就像隻展翅飛翔的燕子。牠們大量活躍在古代的海洋中,那時候陸地上都還有沒恐龍呢!算一算時間,牠們至少是兩億多年以前的古生物,大約在一億年前絕跡,原因不明。




巔石燕


石燕是一種已絕種的腕足動物,不是現代人飼養的石燕鳥,牠的外形很像我們所熟悉的貝類,有兩瓣外殼,但和貝類在生物學的分類上卻屬於不同的門類,貝類是軟體動物門的雙殼綱,而石燕卻是屬於是腕足動物門。外觀上最大的差異就在於腕足動物的外殼是一大一小,不像貝類的兩瓣外殼是對稱。腕足動物的大片外殼稱為「腹殼」,小片外殼稱為「背殼」,腹殼中間有一條凹陷,背殼中間則有相對的凸出,腹殼頂端小洞供體內的「肉莖」伸出。石燕的幼體常會用肉莖附著在海床上,成年動物則常平躺在海床上,殼不時地張開取食海裡的浮游生物。




中華弓石燕


根據中國的化石記錄牠的化石產量很大,顯見在古生代是相當龐大的族群。中國常見的石燕有二種:

1、尖翼石燕古生代泥盆紀產於中國廣西,尖翼石燕有如燕子般的雙翼,沿著鉸合線展開。



2、巔石燕 古生代泥盆紀,產於中國廣西與尖翼石燕不同品種,體型較圓胖,大小殼差異不明顯。


中國人至少在一千年前就熟知牠的存在,將牠用作藥材,目前中藥行還買得到,價格十分便宜。只是古代中國人並不知道這是一種絕種的古生物化石,也並不清楚牠到底是什麼東西。



例如晉代畫家顧愷之的詩句:「零陵郡有石燕,得風雨則飛如真燕。」也許這兩句話形容得太傳神了,所以《本草綱目》所蒐集到的集解有不少人對這兩句話發出評論:「永州祁陽縣西北一十里,有土岡上,掘深丈餘取之,形似蚶而小,堅重如石也。俗云:因雷雨則自石穴中出,隨雨飛墮者,妄也。」「石燕如蜆蛤之狀,色如土,堅重如石,既無羽翼,焉能飛出?其言近妄。」不少古人將此說斥之為荒謬,可是如今我們知道牠是化石,就可以理解顧愷之的詩句。他生動地描寫風雨過後,土石鬆動,石燕化石從岩壁上落下,有如燕子成群飛出的樣子是合理的說法。 





尖翼石燕

石燕早在唐代就有用藥記錄,《新修草本》有這麼段記載:「以水煮汁飲之,主淋有效。兩手各抱一枚,主產難。」明代的《本草綱目》更為詳盡,說它主治「淋疾,煮汁飲之。婦人難產,兩手各握一枚,立驗。療眼目障翳,諸般淋瀝。久患消渴,臟腑頻瀉。腸風痔廔,年久不瘥。面色虛黃,飲食無味。婦人月水湛濁,亦白帶下多年者,每日磨汁飲之,一枚用三日,以此為準。亦可為末水飛過,每日服半錢至一錢,米飲服,至一月,諸疾悉平。」看來石燕的功效還不小,除了治腸胃疾病、婦女病、眼疾外,兩手各握一枚還可以使生產順利,《本草綱目》的集解還有一段作者李時珍自己對此藥材的見解,說石燕「乃石類也。狀類燕而有文,圓大者為雄,長小者為雌。」既然已成化石,又怎麼能分雌雄呢? 實在太神奇又不可思議了!石燕腕足動物的特徵,李時珍把牠一大一小的外殼誤認為雌雄之分。雖然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資料證實石燕如何分辨性別?根據生物學推測應該與貝類相似,雄雌在外觀上並無差異,只有在繁殖期靠生殖腺的顏色才能分辨出來吧!


 


在中藥店裡買的石燕,多是圓鼓鼓的中華弓石燕,根據中醫師的看法:『其實石燕和一般貝類一樣,牠的外殼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而碳酸鈣有中和胃酸的功能,現代藥學用作制酸劑,許多胃藥都有這個成分,因此牠可以治療腸胃病。但副作用是會引起便秘,所以《本草綱目》說它用來治療腹瀉也是合理的作法。』


 

 


鴞頭貝(Stringocephalus


 


鴞頭貝是腕足動物門的一屬。殼瓣大而隆凸,近於圓形。腹殼的殼喙彎曲如鉤,形似鴞喙。殼面平滑,無飾紋。生存在泥盆紀。在中國內陸各省都有出土。





 

〈圖/文陳南榮〉


 


資料取自中國化石網、維基百科


 


〈本文為臺中縣社區大學臺灣石頭學參考教材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