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頭足綱在寒武紀晚期出現,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期間支配並分化出水生型態。已滅絕的Tommotia是頭足綱的原始型態,牠有類似章魚的觸手,卻用類似蝸牛的腳來行走於海床。不論是古代的箭石類(Belemnoidea)或是現代的新頭足類(Neocoleoidea),或是菊石(ammonoids),都是由擁有外殼的鸚鵡螺類在4.5億年前到3億年前的古生代分化出來。古代的頭足綱有外殼保護,這些外殼原本是圓錐狀,但是後來變成了鸚鵡螺那樣的螺旋形狀。到了現代,許多的種類依然有內殼,而大多數擁有外殼的種類在白堊紀就消失了。



震旦角石


頭足綱是海生軟體動物的一員,現在生活在海裡的約有五百種,例如烏賊、章魚、鸚鵡螺等。牠們的接觸手具有吸盤,眼睛則和脊椎動物非常相似,所以被稱為最進化的軟體動物。而頭足綱自寒武紀出現以來,已演化出多種種類,但是不少已消失絕滅,例如菊石、震旦角石、箭石等化石,可是牠們卻是鸚鵡螺、烏賊、章魚的祖先。


震旦角石


直角石因常見細長的圓錐形殼,類似角,故得知,中國湖南、河北、貴州等奧陶紀地層常出土。震旦角石又稱為「中華角石」,古稱「寶塔石」。中國很早就發現利用,卻誤以為是竹筍化石,例如北宋黃庭堅的詩句:「南崖新婦石,霹靂壓筍出,勺水潤其根,成竹知何日?」


喇叭角石


菊石 Ammonite


 



菊石有完美捲曲的外殼,讓人引起神秘的聯想。古代的人覺得牠捲曲的形狀很像古埃及神祗阿蒙神(Ammon)的角,阿蒙神的形象是人身山羊頭,頭上有一對巨大捲曲的角,菊石就因此得名Ammonite


 



 


菊石的外殼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螺類,頭足綱動物顧名思義就是以頭部的觸手爬行,有外殼的頭足動物在古生代至中生代相當繁盛,但在白堊紀晚期(六千五百萬年前)時大量滅絕,目前只剩下一支,就是大家常聽到的鸚鵡螺。不知為什麼,鸚鵡螺逃過了白堊紀晚期的大滅絕繁衍至今,盛極一時的菊石卻只剩化石供人研究。卻成為鑒定地層時代的標準化石。





菊石

 菊石的年代大部分為古生代二疊紀至中生代白堊紀。菊石在白堊紀晚期絕種,而台灣沒有這麼古老的地層,所以挖不到菊石化石。中國有古老的地層所以內陸各省,甚至西藏、喜瑪拉雅山都有出現。



箭石(Belemnites


 


箭石是已滅絕的古無脊椎動物,頭足綱,箭石類的統稱生存於寒武紀中期至石炭紀早期。殼由鞘、閉錐、前甲三部分組成。閉錐是由凹面的隔壁構成的圓錐體。前甲是閉錐背部長而寬的突起物,很薄,難於保存。鞘呈圓柱狀或圓錐狀,通常是唯一能成為化石的部分。開始出現於早石炭世,在株羅紀及白堊紀的地層中最多。


〈圖/文陳南榮〉


 


資料取自中國化石網、維基百科


 


〈本文為臺中縣社區大學臺灣石頭學參考教材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